箴言第1章逐节注解、祷读

Standard

【箴一1】「以色列王大卫儿子所罗门的箴言:」

【箴一2】「要使人晓得智慧和训诲,分辨通达的言语,」

【箴一3】「使人处事领受智慧、仁义、公平、正直的训诲,」

【箴一4】「使愚人灵明,使少年人有知识和谋略,」

【箴一5】「使智慧人听见,增长学问,使聪明人得着智谋,」

【箴一6】「使人明白箴言和譬喻,懂得智慧人的言词和谜语。」

  • 「所罗门」(1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平安」,他是大卫王的众子之一,被神拣选继承王位、建造圣殿(代上二十八5-6)。「神赐给所罗门极大的智慧聪明和广大的心」(王上四29),他的智慧「超过东方人和埃及人的一切智慧」(王上四30),曾「作箴言三千句,诗歌一千零五首」(王上四32)。本书大部分的箴言都是他所发表的,其余的部分可能也是他收集的。
  • 「箴言 מָשָׁל/mä·shäl’」(1节),原文的意思是「比喻、比拟」,在别处又被译为「比喻」(诗四十九4;七十八2;结二十49;二十四3)、「俗语」(结十二22;十八2)。本书中的箴言都是简洁生动、容易记忆的比喻和对比,可以使人领受智慧(4-6节)、活出「仁义、公平、正直」(3节)。2-6节是对本书目的最好的说明。
  • 「智慧 חָכְמָה/khok·mä’」(2节),原文的意思是「技巧、精明、睿智」,《箴言》中的「智慧」,就是神的百姓待人处事、在地如在天的技能。「智慧」并非知识渊博、学贯古今,而是在有限之中仍能作出明智选择的能力。
  • 「训诲」(2节)原文又被译为「管教(申十一2)、责备(伯二十3)、教训(伯三十六10)、惩治(耶二30),指有纪律的训练和指示。
  • 「分辨通达的言语」(2节),可译为「分辨有洞察力的言语」(英文ESV译本)。
  • 「使人处事领受智慧、仁义、公平、正直的训诲」(3节),原文是「使人领受明智的训诲,就是公义、公平和正直」(和合本修订版)。《箴言》所教导的「智慧」,并非人的圆滑、世故和小聪明,而是神的「仁义、公平、正直」。
  • 「使愚人灵明」(4节),可译为「使简单的人机灵」(英文ESV译本),意思是使人头脑开窍,「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太十16)。
  • 「谋略」(4节),意思是「方法、策划」,又被译为「计谋(伯二十一27)。
  • 本书中的「愚人」(4节)、「愚蒙人」(七7)和第一章里的「愚昧人」(22、32节),原文都是「单纯、天真 פְּתִי/peth·e’」,意思是头脑简单、容易被骗的人。本书中的「愚妄人 אֱוִיל/ev·el’」(7节)、「愚顽人 כָּסַל/kä·sal’」(22节)和其它各章里的「愚昧人」,原文的意思都是「愚蠢、傻瓜」,意思是骄傲固执、自作聪明的人。
  • 「少年人」(4节),指涉世不深、缺乏分辨力和洞察力的人。四十岁以下都可以叫「少年人」(王上十二8)。
  • 「智慧人」(5节),原文是「有智慧、有技巧的人」,也被译为「博士」(创四十一8;出七11),是古代的一种职业(斯六13),常与祭司、先知和文士相提并论(耶十八18;太二十三34)。
  • 「聪明人」(5节),原文是「有分辨、理解能力的人」。
  • 「智谋」(5节),原文是「指导、建议」。
  • 「谜语」(6节),指「寓言、比喻」。
  • 「使人明白箴言和譬喻,懂得智慧人的言词和谜语」(6节),指能听得懂别人的表达。

【箴一7】「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

  • 「知识」(7节),原文与「分别善恶」(创二9、17)的「分别」是同一个词,在圣经中也被译为「知道」(伯十7)、「认识」(赛五十三11)、「明白」(赛五十八2)。
  • 「开端」(7节),原文的意思是「首要、主要、最重要的部份」。「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7节),换句话,就是「知道自己不是神,是智慧的开端」。但人要认识到自己不是神,必须先有相当程度的智慧。今天,许多人并不是有智慧,只是记住了一些流行的观点和时髦的意见,以致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忘记了自己不是神,记不得世人所有的认识论都同样面临的困境:人若还没掌握真理,就无法验证真理;但若不能验证真理,又怎么能掌握真理?因此,人并不能确定自己是在无限地逼近真理,还是离真理仍有无限的距离。真理只能从宇宙创造者的启示而来,有限的人无法靠自己开悟;真智慧只能靠神活出,软弱的人无法知行合一。只有「敬畏耶和华」的人,才有可能领受神的启示、顺服神的旨意、作出明智的选择,这就是「智慧」;而寻得智慧,「就寻得生命」(八35)。人生最重要的三大智慧,首先就是敬畏耶和华(一7),其次就是不交坏朋友(一10;四14),对于成年人来说,还得加上第三条:别娶、也别做愚妄妇人(十二4;十四1)。
  • 1-7 节是《箴言》的序言,而第7节是《箴言》中的箴言,也是《诗篇》(诗一百一十一10)和《箴言》、《约伯记》、《传道书》的共同结论(九10;十五33;伯二十八28;传十二13)。「敬畏耶和华」是本书一切箴言的根基、起点和目标。本书所提到的「愚人、少年人、智慧人、聪明人」(4-5节),全部都是神的百姓;箴言的目的并非为了改善人性、解决问题、圆滑处世,而是为了讨神喜悦,在万民中「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十九6)。因此,「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雅一5)。

【箴一8】「我儿,要听你父亲的训诲,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或译:指教);」

【箴一9】「因为这要作你头上的华冠,你项上的金链。」

  • 神并没有把教养儿女的责任交给学校、教会,而是交给父母。神的百姓有责任「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申六7),言传身教地帮助他们认识真理、遵行神的旨意。而缺乏经验的年轻人,最好的学习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已经年长到一个程度,早已经历过许多年轻人将会犯的错误。
  • 「华冠、金链」(9节)代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的荣耀(赛六十一10;歌三11;四9;结十六11)。父母所教导的智慧,可以使儿女活出荣耀的生命,是婚礼上最好的「华冠、金链」。人生从家庭开始,人格从家中塑造,智慧也从家里学起。父母的爱心、阅历和经验,是为儿女的成长预备的礼物。听从父母并非没有主见、缺乏独立性,而是有智慧的表现;人若不肯听劝,也可能从亲身经历里学到一切,但年过半百也未必能懂得十八岁就应该知道的道理。人首先应该在家里向父母学习,成年后才能少走弯路;而不肯尽教导责任的父母,会使儿女缺乏成家立业的能力,失去婚礼上的「华冠、金链」。
  • 一8-九18是父亲的训诲,整体是一个交错对称结构:
    • A. 父亲和恶人的两种邀请(一8-19);
    •  B. 智慧呼喊愚昧人(一29-33);
    •   C. 智慧能保护人行走正道(二1-22);
    •    D. 教导未成家的儿子(三1-四27);
    •    D1. 教导已成家的儿子(五1-六35);
    •   C1. 智慧能保护人远离淫妇(七1-27);
    •  B1. 智慧呼叫愚昧人(八1-36);
    • A1. 智慧和愚昧的两种邀请(九1-18)。

【箴一10】「我儿,恶人若引诱你,你不可随从。」

【箴一11】「他们若说:你与我们同去,我们要埋伏流人之血,要蹲伏害无罪之人;」

【箴一12】「我们好像阴间,把他们活活吞下;他们如同下坑的人,被我们囫囵吞了;」

【箴一13】「我们必得各样宝物,将所掳来的,装满房屋;」

【箴一14】「你与我们大家同分,我们共用一个囊袋;」

【箴一15】「我儿,不要与他们同行一道,禁止你脚走他们的路。」

【箴一16】「因为,他们的脚奔跑行恶;他们急速流人的血,」

【箴一17】「好像飞鸟,网罗设在眼前仍不躲避。」

【箴一18】「这些人埋伏,是为自流己血;蹲伏,是为自害己命。」

【箴一19】「凡贪恋财利的,所行之路都是如此;这贪恋之心乃夺去得财者之命。」

  • 与听从父母(8-9节)相反的另一条路,就是随从恶人的引诱(10-19节)。对于年轻人来说,年龄相仿、情趣相投的朋友,往往比父母更有吸引力、更加「体贴肉体」(罗八5)。人若误交损友,一定会贻害无穷,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就是如此(王上十二8-11)。但是,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就会交什么样的朋友;年轻人要谨慎交友,实际上就是拒绝自己、「不随从肉体」(罗八5),不与「不喜爱敬畏耶和华」(29节)的人密切来往。
  • 恶人合伙作恶,表面上可以快速致富:「你与我们大家同分,我们共用一个囊袋」(14节),对于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很有吸引力。真智慧是意识到:今天和自己一起合伙害人的人,明天也会和别人一起合伙害己。随伙作恶必然是害人害己,最终「自流己血、自害己命」(18节)。
  • 「好像飞鸟,网罗设在眼前仍不躲避」(17节),也可译为「在飞鸟眼前张设网罗,一定会徒劳无功」(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版)。
  • 「凡贪恋财利的,所行之路都是如此;这贪恋之心乃夺去得财者之命」(19节),原文是「凡靠暴力敛财的,所行之路都是如此,这种念头必夺去自己的生命」(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 人首先要在交友上作出明智的选择,才能远离诱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人若与恶人结交,通常不会把恶人带好,只会被恶人带跑,光景每况愈下、最后同流合污。因此,我们若要远离试探,首先就当拒绝与恶人交往,才有可能拒绝恶人的「引诱」(10节),「不要与他们同行一道,禁止你脚走他们的路」(15节)。

【箴一20】「智慧在街市上呼喊,在宽阔处发声,」

【箴一21】「在热闹街头喊叫,在城门口,在城中发出言语,」

【箴一22】「说:你们愚昧人喜爱愚昧,亵慢人喜欢亵慢,愚顽人恨恶知识,要到几时呢?」

【箴一23】「你们当因我的责备回转;我要将我的灵浇灌你们,将我的话指示你们。」

【箴一24】「我呼唤,你们不肯听从;我伸手,无人理会;」

【箴一25】「反轻弃我一切的劝戒,不肯受我的责备。」

【箴一26】「你们遭灾难,我就发笑;惊恐临到你们,我必嗤笑。」

【箴一27】「惊恐临到你们,好像狂风;灾难来到,如同暴风;急难痛苦临到你们身上。」

【箴一28】「那时,你们必呼求我,我却不答应,恳切地寻找我,却寻不见。」

【箴一29】「因为,你们恨恶知识,不喜爱敬畏耶和华,」

【箴一30】「不听我的劝戒,藐视我一切的责备,」

【箴一31】「所以必吃自结的果子,充满自设的计谋。」

【箴一32】「愚昧人背道,必杀己身;愚顽人安逸,必害己命。」

【箴一33】「惟有听从我的,必安然居住,得享安静,不怕灾祸。」

  • 20-33节是智慧第一次呼召人(一20-33;八章;九章),把智慧拟人化为一位责备人的女先知,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喊叫(20-21节),呼吁拒绝智慧的人回转(23节)。这是一首交错对称的诗:
    • A. 智慧的呼吁(20-21节);
    •  B. 劝人回转(22-23节);
    •   C. 不听从者拒绝智慧(24-25节);
    •    D. 拒绝智慧的后果(26-27节);
    •   C1. 不听从者被智慧拒绝(28-30节);
    •  B1. 不回转者的结局(31-32节);
    • A1. 智慧的呼吁(33节)。
  • 「宽阔处」(20节),指广场。「城门口」(21节),是古代集会、买卖、审判的地方。智慧不是在教会、学校,而是在「在热闹街头喊叫」(21节),表明智慧并非高深莫测,而是人人可以掌握、处处都有需要,但却不是个个愿意选择。
  • 「你们愚昧人喜爱愚昧,亵慢人喜欢亵慢,愚顽人恨恶知识」(22节),原文是「你们简单的人喜爱无知,嘲讽的人喜欢嘲笑,愚蠢的人恨恶知识」(英文ESV译本)。
  • 人怎样对待智慧,智慧也会怎样对待人。人若离弃智慧,遇到难处临时抱佛脚,必然会遭智慧离弃:「那时,你们必呼求我,我却不答应,恳切地寻找我,却寻不见」(28节)。
  • 「所以必吃自结的果子,充满自设的计谋」(31节),可译为「所以他们要自食其果,饱胀在自己的计谋中」(和合本修订版),比喻拒绝智慧(29-30节)的人要为自己的选择付上代价。今天,人文主义的教育是相反的,他们让人相信事情只是碰巧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所引起的后果;他们主张人人都可以自由选择,但却让全社会去支付代价;而当他们遇到难以选择的时候,就期望那些不必为错误付代价的人能作出更好的选择。
  • 人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却没有不付代价的自由;人人都有拒绝智慧的自由(24-25节),但却没有逃避后果的自由26-27节)。错误的代价若由别人来付,犯错误很容易,坚持错误也很容易;所以神要让祂的百姓自己支付代价,才能从错误中学到功课。智慧是从神而来的(八22),拒绝智慧就是「不喜爱敬畏耶和华」(29节),所以「必杀己身、必害己命」(31-32节);而听从智慧就是顺服神,所以可以活在神的祝福中,「必安然居住,得享安静,不怕灾祸」(33节)。不信主的世人并不能自由地选择智慧,但神却把这自由摆在每个信徒面前,让我们用一生来学习做出明智的选择。

《箴言》背景

  《箴言》的希伯来名是「箴言 מָשָׁל/mä·shäl’」,意思是「比喻、比拟」,指用一件事来比拟类似的事,以说明事物的本质、使人易于明白。本书就是用许多简洁有力、生动活泼、印象深刻的短语,对比人生各个方面的祸福之道,帮助神的百姓作出明智的选择,把「敬畏耶和华」(一7)从抽象的概念变成生活各个层面的实际智慧。希腊文《七十士译本》把本书称为「比喻 Παροιμίαι / Paroimiai」,而英文书名(Proverbs)则源于《武加大译本》的拉丁文书名(Proverbia)。

  本书有多个作者,写作时间从所罗门到希西家王时期,可能由希西家派人最后编辑而成。84%的内容都是所罗门发表或收集的(一1-九18;十1-二十二16;二十五1-二十九27),其他的作者包括智慧人 (二十二17-二十四34)、亚古珥(三十1-33)和利慕伊勒王(三十一1-31)。本书采取了智慧文学的形式,收集了一些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格言,但即使形式相似、本质也完全不同:外邦人的智慧是从人的角度看世界,只谈利弊、不问是非,目的是满足肉体、赢得竞争、出人头地——这样的智慧不是从上头来的,乃是属地的,属情欲的,属鬼魔的。在何处有嫉妒、纷争,就在何处有扰乱和各样的坏事(雅三15-16);而《箴言》的智慧是从神的角度看世界,瞩目永恒、轻看眼见,目的是拒绝肉体、活出「仁义、公平、正直」(3节)——惟独从上头来的智慧,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多结善果,没有偏见,没有假冒。并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种的义果(雅三17-18)。

  在希伯来圣经《塔纳赫》(תנ״ך‎‎ / Tanakh)中,《箴言》是《诗歌》的第二卷,位于《诗篇》和《约伯记》之间。《塔纳赫》的名字Tanakh由三个单词的开头字母组成,代表以下三部分、24卷书:

  • 《妥拉》(Torah / תורה):意思是「指导、教导」,共5卷。顺序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 《先知书》(Navim / נביאים):意思是「先知们」,共8卷。现代顺序是:早期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后期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十二先知书)。
  • 《圣卷》(Ketuvim  / כתובים):意思是「作品集」,共11卷。现代顺序是:诗歌(诗篇、箴言、约伯记),五小卷(雅歌、路得记、耶利米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历史书(但以理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历代志)。

  《箴言》整体可以分为六个部分,首尾分别是父亲和母亲的训诲,中间是一个交错结构:

  1. 父亲的训诲(一1-九18);
  2.  所罗门的箴言第一集(十1-二十二16);
  3.   智慧人的箴言(二十二17-二十四34);
  4.  所罗门的箴言第二集(二十五1-二十九27);
  5.   亚古珥的箴言(三十1-三十33);
  6. 母亲的训诲(三十一1-三十一31)。

  在本书的915句箴言中,大部分看上去杂乱无章,缺乏现代人所熟悉的逻辑结构,而且常常令人费解:有的看似矛盾,比如:「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二十六5-6);有的常常事与愿违,比如「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二十二6);有的冗余重复,比如「宁可住在房顶的角上,不在宽阔的房屋与争吵的妇人同住」(二十一9;二十五24;二十七15);有的陈腐过时,比如「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十三24);有的嫌贫爱富,比如「富户的财物是他的坚城;穷人的贫乏是他的败坏」(十15);有的甚至还鼓励贿赂(十七8;二十一14),比如「人的礼物为他开路,引他到高位的人面前」(十八16)。这些箴言似乎在教导一种黑白分明的因果公式:遵行会带来奖赏、违背则导致灾难,与另外两卷智慧书《约伯记》(伯九22;二十一7、17)和《传道书》(传七15;八14;九2)所呈现的复杂人生恰恰相反。因此,有人认为《箴言》与现实脱节,有人认为《箴言》只是一般性的观察,有人认为《箴言》有时代的局限性,有人把《箴言》当作成功神学的根据;而有的人认为主耶稣「比所罗门更大」(太十二42),质疑所罗门自己都没有活出智慧,他儿子也不够聪明,为什么还需要学习过时的《箴言》呢?有的人则干脆认为《箴言》来源于异教文学。但新约却经常引用《箴言》(路十四10;罗十二16、20;来十二5-6;彼前二17;三13;四8、18;五5;彼后二22;雅四6),并且清楚地宣告「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提后三16),当然包括已经成文的《箴言》。人们之所以会误读《箴言》,大都是因为不了解本书精巧的文学结构,以致忽略了每条箴言所处的语境。本书大都是短小精悍的平行句,彼此独立,但又按照内在的语言特征分为许多小单元,分别聚焦于各自的主题。如果简单粗暴地抽取个别的平行句,必然会脱离上下文。对《箴言》作主题式解经,尤其要注意不要自作聪明,破坏全书结构、随从己意解释。

  实际上,《箴言》中所说的智慧,并不是人的学问智力、权谋策略,而是敬畏神的人在生活中作出明智选择的生命之道。这种智慧并不是让人更成功、更富有、更受欢迎,而是让人得着更丰盛的生命(三2、8、18、22;四13、22;六23;八35)。智慧人并不是学位高,而是拒绝肉体、善用生命,愚昧人也不是智商低,而是体贴肉体、虚度人生。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一7),神的救赎是把愚昧人变成智慧人,而《箴言》就是人得救以后的生活方式。真正的敬虔不只是在教会里,而应该体现在家庭、学校、公司、商店等所有地方。因此,《箴言》和圣经的其它智慧书(《约伯记》、《传道书》)一样,并没有提到「耶和华如此说」(撒上二27;王上十二24;代上十七4;赛七7),而是强调人对真理的回应。一至九章强调「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一7;九10)之后,接下来却转入琐碎的日常生活,将智慧呈现为立约之民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选择。表面上,人生并非黑白分明,世界上可以选择的道路有千万条;但在神的眼中,世上只有两条道路,实质不是顺服、就是悖逆,动机不是体贴圣灵、就是体贴肉体,过程不是光明、就是黑暗,结局不是生命、就是死亡,并没有中间的灰色地带。因此,神的百姓必须在人生的各个层面学习明智的选择,才能在地上活出属天的生活。

  《箴言》非常实际,并没有提到非信徒所不熟悉的圣约和救赎历史,所以许多人都喜欢用《箴言》来与慕道朋友分享。慕道友最容易理解《箴言》,但也很容易误解《箴言》,错把《箴言》当作维持婚姻、教养儿女、理财管理的人生格言《箴言》的对象是立约的团体,神的拣选、救赎和律法是不言而喻的前提,正如摩西所吩咐的:我照着耶和华——我神所吩咐的将律例典章教训你们,使你们在所要进去得为业的地上遵行。所以你们要谨守遵行;这就是你们在万民眼前的智慧、聪明(申四5-6)。我们若离开圣约和生命的前提,起码有一半的《箴言》是行不通的;正如我们若以为人类总是理性的,至少有一半历史是无法理解的。若没有圣灵的工作,智慧只是人可望而不可及、能知而不能行的美好理想。「所罗门的智慧超过东方人和埃及人的一切智慧」(王上四30),作箴言三千句」(王上四32),但却仍然「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王上十一6),所以他才教导「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九10),希望后人能从前人的错误中学到智慧。今天,无论你想做何种选择,《箴言》和历史都会告诉你这种选择的后果是什么;如果你不愿读三十一章的《箴言》,你可以用三十一年的时间从失败中学习智慧;如果你没有机会去读历史,你就会有机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神已经向祂的百姓应许了祝福,启示了祸福之道(利二十六;申二十八),让立约之民学习保守自己长久活在祝福之中。人的得救并非根据自己的选择,而是根据神主动的「拣选」(申七7);但得救之后,神却要人学习在「生死祸福」之间作出明智的「拣选」(申三十19)。因此,《箴言》用拟人化的方法,使用女性的「她」来代指智慧和愚昧:贤妻代表智慧、淫妇代表愚昧。整卷《箴言》的目的,就是要年轻人在贤妻和淫妇之间作个选择:选择智慧就得造就,选择愚昧就遭毁灭。这个选择将决定一生的成败,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也可以塑造一个人的品格。而整本圣经的结局,也是在两个女人之间作出选择:是选择一个叫作新耶路撒冷的新妇(启十九7;二十一2),还是选择一个叫作大巴比伦的淫妇(启十七1、5)。人生只有一次,但这短暂的一生已经足够让人学习明智的选择:祂已经「将生死祸福陈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拣选生命,使你和你的后裔都得存活」(申三十19)。《箴言》所表达的并非因果报应,而是神的心意;正确的选择未必能立竿见影,错误的选择也许更加方便快捷。智慧的选择,并不是立刻见效的「属灵公式」,而是「仁义、公平、正直」:不求生活,但求生命;不求人的满足,但求神的喜悦;不求如愿以偿,但求合神心意。

  《箴言》的根基、前提和目的都是生命。因此,圣经把《箴言》放在《诗篇》之后,两者必须连在一起读,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箴言》:《诗篇》是生命之根,《箴言》是生命之果;《诗篇》教我们祷告,《箴言》教我们处事;《诗篇》是人与神的关系,《箴言》是人与人的关系;《诗篇》是「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太二十二37),《箴言》是「爱人如己」(太二十二39)。一个人是选择「体贴肉体」(罗八5),还是选择「体贴圣灵」(罗八5);是选择「看得见的」、「暂时的」(林后四18),还是选择「看不见的」、「永远的」(林后四18),都是根据我们生命的光景:「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13)。《箴言》中的智慧,最终只能在基督里完全彰显出来,祂「比所罗门更大」(路十一31),「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祂里面藏着」(西二3)。神乐意「使祂成为我们的智慧」(林前一30),引导我们在生活的各个层面操练明智的选择,将来「与基督一同作王」(启二十6)、「直到永永远远」(启二十二5)。

上图:主前525-404年的古埃及陶片,上面写着「阿门内莫普的智慧」。《阿门内莫普教诲 Instruction of Amenemope》是主前1300-1075年的古埃及智慧言论集,是抄写员阿门内莫普写给他儿子的三十章成功生活的建议,被视为埃及智慧文学的巅峰之作。箴言二十二17–二十三11与《阿门内莫普教诲》的许多内容相似。

上图:主前525-404年的古埃及陶片,上面写着「阿门内莫普的智慧」。《阿门内莫普教诲 Instruction of Amenemope》是主前1300-1075年的古埃及智慧言论集,是抄写员阿门内莫普写给他儿子的三十章成功生活的建议,被视为埃及智慧文学的巅峰之作。箴言二十二17–二十三11与《阿门内莫普教诲》的许多内容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