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5章逐节注解、祷读

Standard

【路五1】「耶稣站在革尼撒勒湖边,众人拥挤祂,要听神的道。」

【路五2】「祂见有两只船湾在湖边;打鱼的人却离开船洗网去了。」

【路五3】「有一只船是西门的,耶稣就上去,请他把船撑开,稍微离岸,就坐下,从船上教训众人。」

  • 1-11节的主题,是「耶稣拣选渔夫作门徒」,呼召普通人来跟随祂。整体是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 A. 船离了岸,耶稣在西门的船上讲道(1-3节);
    •  B. 耶稣的吩咐(4节);
    •   C. 西门的回应(5节);
    •    D. 西门打到许多鱼(6-7节);
    •   C1. 西门的回应(8-10a);
    •  B1. 耶稣的呼召(10b);
    • A1. 船拢了岸,三人撇下所有跟从耶稣(11节)。
  • 「革尼撒勒」(1节)是加利利海西岸的一个城镇(可六53),「革尼撒勒湖」(1节)就是「加利利海」(太四18),又名「提比哩亚海」(约六1;二十一1),古名「基尼烈湖」(民三十四11)。加利利海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海平面以下213米的裂谷中,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淡水湖。犹太人很熟悉地中海,并非不知道「海」有多大,但另外三卷福音书的犹太作者都按犹太传统把这个淡水湖称为「海」,只有外邦人路加把它叫作「湖」。加利利海周围群山环抱,来自黑门山的约旦河从北流入、向南流出,捕鱼业非常发达。根据犹太史学家约瑟夫记载,当时有230条渔船在湖上工作。
  • 「众人拥挤祂,要听神的道」(1节),虽然他们的身体不需要医治(四40),但心灵却需要。
  • 「有两只船湾在湖边;打鱼的人却离开船洗网去了」(2节),表明此时正是上午,渔夫们刚刚结束昨晚的工作不久。
  • 「西门」(3节)就是使徒彼得,他是一个渔夫、也是一位船主,船上有几名雇工(可一20)。他已经在约旦河附近见过主耶稣(约一40-42),后来回到加利利继续打鱼。
  • 「坐下」(3节),是当时拉比教导人的姿势。
  • 加利利海的渔船一般无篷,长七至十米,「从船上教训众人」(3节),可以避开人群的拥挤,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听见。
上图:加利利海位于海平面以下212米,周长53公里,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13公里,面积166平方公里,最深43米,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

上图:加利利海位于海平面以下212米,周长53公里,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13公里,面积166平方公里,最深43米,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

 

上图:1986年在加利利海西北部发掘的主后一世纪的渔船,长8.3米,宽2.3米 ,高约1.3米。现存于Ginosar基布兹的Yigal Alon博物馆。

上图:1986年在加利利海西北部发掘的主后一世纪的渔船,长8.3米,宽2.3米 ,高约1.3米。现存于Ginosar基布兹的Yigal Alon博物馆。

上图:根据主后一世纪渔船残骸复原的加利利海渔船。

上图:根据主后一世纪渔船残骸复原的加利利海渔船。

【路五4】「讲完了,对西门说:『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

【路五5】「西门说:『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依从祢的话,我就下网。』」

  • 主耶稣不只是讲道,而且也没有忘记彼得的工作;祂不但用话语教导人,也把人带到「水深之处」(4节)经历祂,让我们在自以为最有把握的专业领域,脱离自己的学问、经验和眼见,从里面真正认识祂是主。
  • 「夫子 ἐπιστάτης/epistates」(5节)意思是「师傅、有权柄的人」,原文只在《路加福音》中出现7次(五5;八24×2、45;九33、49;十七13),专门用来称呼主耶稣。而本书中的另一个「夫子 διδάσκαλος/didaskalos」(三12),意思是「教师」(二46),也就是犹太人所说的「拉比」(太二十三8)。
  • 鱼是冷血动物,活动取决于水温和食物,与月亮、风和云都有关系。天冷不活跃,天热又会游到深处保持凉爽。而虫子最活跃的时候,也是鱼类最活跃的时候。加利利湖打鱼的最好时机是晚上,而熟悉这片水域的打鱼专家彼得「整夜劳力」(5节),却在最适合捕鱼的时候一无所获,有什么理由听从一个木匠的外行建议呢?但彼得仍然愿意「依从」(5节)耶稣的话下网,表明他已经感觉到主耶稣话语里的权柄。顺服就是可能并不一定同意,但却愿意放下自己、听从权柄。虽然这还不是最美的顺服,但却能挪去遮挡心眼的帕子,让我们看见基督的荣耀。

【路五6】「他们下了网,就圈住许多鱼,网险些裂开,」

【路五7】「便招呼那只船上的同伴来帮助。他们就来,把鱼装满了两只船,甚至船要沉下去。」

【路五8】「西门·彼得看见,就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

【路五9】「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惊讶这一网所打的鱼。」

【路五10】「他的伙伴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约翰,也是这样。耶稣对西门说:『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

  • 加利利海捕鱼的方式有三种:钩钓(太十七27)、抛网(ἀμφίβληστρον/amphiblestron,太四18,可一16,约二十一6)、拖网或围网(σαγήνη/sagene,太十三47)。「他们下了网」(6节),可能指拖网或围网。
  • 顺服的结果大大出乎了渔夫们的意料,他们「圈住许多鱼,网险些裂开」(6节),最后「把鱼装满了两只船,甚至船要沉下去」(7节)。
  • 本书原来一直称使徒彼得为「西门」(3节),现在却称他为「西门·彼得」(8节),代表他生命已经发生了改变。「西门」是希伯来文「西缅」的希腊文形式,意思是「听见」。「彼得」是主耶稣给他起的希腊文名字(六14),意思是「石头」,亚兰文就是「矶法」(约一42)。
  • 这个神迹发生在彼得的专业领域,所以他立即就认出这是一个神迹。这个神迹可能发生在主耶稣医治彼得的岳母之前(可一17、30),彼得早已在约旦河边见过耶稣(约一40-42),但还没有完全认识隐藏了荣耀的主,所以回家以后继续以捕鱼为生。现在,彼得在「水深之处」(4节)亲身经历了主,在外面认出了主的作为,里面就遇见了主自己;因此,彼得在下网之前称主耶稣为「夫子」(5节),如今他却称祂为「主」(8节)。凡是真正接受基督为「主」的人,用不着主来责备、也用不着人来说教,就会承认自己是个败坏的「罪人」(8节)。所以彼得的反应不是为恩典和成功而兴奋,而是战兢「俯伏在耶稣膝前」(8节),就像以赛亚在神的荣耀面前看见自己是「嘴唇不洁的人」(赛六5),知道自己不配靠近神。因为主耶稣「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一9),人越靠近这光,就越能看清自己的败坏;人越远离这光,就越会觉得自己圣洁善良、大爱无疆。
  • 「都惊讶这一网所打的鱼」(9节),原文是「都惊讶所打的鱼」。「网」(4、5、6节)原文都是复数,并非只有一个网。
  • 主耶稣安慰彼得:「不要怕」(10节),神经常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的仆人(民二十一34;书十8;结三9),而主耶稣就是神。
  • 「你要得人了」(10节),这是主在恩典里的呼召。彼得看见了自己的不配,所以他的反应是「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8节)。但主来就是为了「召罪人悔改」(32节),并且呼召不配的罪人从事真正有意义的工作——为神得着祂所要得着的人。因此,主耶稣要把不敢靠近自己的西门(8节)带成最亲密的门徒,把屡屡失败的彼得(九33;二十二61;可八33)带成教会的领袖,借着教会把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大麻风病人(12节)、瘫子(18节)、税吏和罪人(30节)带进神的国度里。每一个蒙召跟随主的人,都是自觉不配的人;一个自以为义的人,只是偏行己路的人。而圣灵让我们看见自己的全然败坏,并不是要让我们停留在「自己责备自己」(约十六8)的消极光景里,而是要领我们进入积极的恩典之中,从今以后不再指着自己夸口,而是单单「指着主夸口」(林前一31)。
上图:1890年拍摄的加利利海的渔夫。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上图:1890年拍摄的加利利海的渔夫。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路五11】「他们把两只船拢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

  • 这些人「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11节),因为他们已经真实地经历了主、认识了主。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所见过最大的成功,与那成功恩典的源头相比,已经无关紧要了;所以他们撇下了属地的所有,为要得着属天的丰富。
  • 「撇下所有的」,并不是说他们抛弃了家产、或与家人断绝关系(林前九5),也不是说扔掉了这些鱼,而是指放弃了原有的职业。
  • 「跟从了耶稣」,指做耶稣的门徒。当时的犹太拉比不只是传授道理,而且要和门徒生活在一起,用自己日常的行事为人进行言传身教。
  • 虽然彼得在一年前就在约旦河边听过主耶稣的教导,知道祂是基督( 约一41-42)、看过祂医病赶鬼,也明白自己「得鱼」(太四19)的事业并没有永恒的价值,但还是不能「撇下所有的」。一旦他真正经历了主、里面看见了基督的丰富,就立刻「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去「得人」(10节)。一个愿意「撇下所有」跟从主的人,不是因为任何人的教导、劝说,而是因为里面真正经历了基督、认识了基督。
  • 第一批蒙召跟随主耶稣的门徒,既不是尊贵的撒都该人、也不是智慧的文士,而是普普通通的渔夫,「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林前一26)。因为神的国度并不倚靠人的智慧和能力来成就,相反,神要「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林前一29)。

【路五12】「有一回,耶稣在一个城里,有人满身长了大麻风,看见祂,就俯伏在地,求祂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

【路五13】「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大麻风立刻就离了他的身。」

【路五14】「耶稣嘱咐他:『你切不可告诉人;只要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又要为你得了洁净,照摩西所吩咐的,献上礼物,对众人作证据。』」

【路五15】「但耶稣的名声越发传扬出去。有极多的人聚集来听道,也指望医治他们的病。」

【路五16】「耶稣却退到旷野去祷告。」

  • 12-26节的主题,是「耶稣洁净医治罪人」,恩待那些被遗弃、被边缘化的人。包括:
    • 洁净长大麻风的人(12-16节);
    • 吩咐瘫子起来行走(17-26节)。
  • 「大麻风 צָרַעַת」(利十三2)希伯来文的字根是「得皮肤病 צָרַע」,泛指各种恶性皮肤病和衣服、房屋的霉烂,并非现代医学所定义的「麻风病 Leprosy / Hansen’s Disease」。人长了「大麻风」,就失去了原来的形象和荣耀,所以要「定他为不洁净」(利十三2),既不能亲近神(代下二十六21)、也不能靠近人(利十三45-46),是被当时的社会边缘化的人。天然人的肉体本相满了罪污,在神的眼中,就是「满身长了大麻风」(12节)、「亏缺了神的荣耀」(罗三23),不能蒙悦纳。而弥赛亚的工作旨意,就是给人提供一条出路,使我们这些长大麻风的罪人得以洁净。
  • 「满身长了」(12节),原文是医学用语,四福音中,只有身为医生的路加用此来描述疾病蔓延的程度。
  • 长大麻风的人必须隔离(利十三46),这个人却不惜违反律法,进了「城里」(12节)。因为他认识自己的败坏,迫切需要医治。他一看到耶稣,「就俯伏在地」(12节),表示他承认主的权柄。
  • 「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12节),表明这个人对主耶稣的医治能力充满信心。在主并没有「能」或「不能」,只有「肯」或「不肯」。
  • 长大麻风的人是不洁净的,很可能是神的咒诅(民十二10;撒下三29;王下十五5),按照律法必须隔离(利十三45-46)。主耶稣本来只用一句话就可以医治他(十七14),但祂却一边「伸手摸他」(13节)、一边同时「说」(13节)。因为祂用「摸」来表明祂的「肯」,也表明祂愿意与污秽的罪人联合。主耶稣对我们的痛苦感同身受,「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来四15),所以能从里面医治我们。洁净的人并不能使不洁净的变洁净,却会因为摸了不洁净也变为不洁净(该二12-13);但弥赛亚却是洁净的源头,祂能使污秽的变洁净,不但能洁净大麻风,也能洁净我们。
  • 「我肯」(13节),这句话中带着恩典。「能」不是问题,「肯」更是救主来到地上的目的。主耶稣巴不得所有的人都认识祂心中的「肯」,也经历祂慈手的「能」。
  • 「你洁净了吧」(13节),这句话中带着能力。旧约的先知是奉耶和华的名行神迹,主耶稣却是直接用权能的话语来成就一切。
  • 「你切不可告诉人;只要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14节),指根据律法,大麻风痊愈后,必须要先给祭司察看,经祭司认定已洁净后,才可以献祭、在众人面前作见证(14节;利十四2-32)。因此,这个人还必须再走三天路程,到耶路撒冷履行律法的要求。主耶稣来不是要废掉律法,「乃是要成全」(太五17)。
  • 这个人并没有管住自己的口,「倒说许多的话,把这件事传扬开了」(可一45),所以「耶稣的名声越发传扬出去」(15节)。但主耶稣道成肉身,并不是为了解除人的肉身痛苦,而是为恢复人与神的正常关系。罪的问题若不解决,人的痛苦就不会停止;灵里若没有得着恢复,环境的改变也无法彻底解决难处。因此,虽然「有极多的人聚集来听道,也指望医治他们的病」(15节),但「耶稣却退到旷野去祷告」(16节),不肯接受人的拥戴,而是继续走在十字架的道路上。

【路五17】「有一天,耶稣教训人,有法利赛人和教法师在旁边坐着;他们是从加利利各乡村和犹太并耶路撒冷来的。主的能力与耶稣同在,使祂能医治病人。」

【路五18】「有人用褥子抬着一个瘫子,要抬进去放在耶稣面前,」

【路五19】「却因人多,寻不出法子抬进去,就上了房顶,从瓦间把他连褥子缒到当中,正在耶稣面前。」

【路五20】「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

  • 「法利赛人」(17节)是犹太教中的一个派系,他们是解释律法的权威,掌控会堂,得到大多数犹太人的拥护。他们生活简朴,严格遵守摩西五经和口传律法,相信灵魂不朽和复活,文士、拉比大多是法利赛人。
  • 「教法师」(17节)就是「文士」(21节),他们熟悉旧约圣经,拥有解释和教导的权威,大都是法利赛人。「文士」的意思是「抄写员、秘书」,以斯拉可能是波斯宫廷里的文书官(拉七6)。在以斯拉之后,「文士」一词特指精通圣经、解释和教导律法的学者。
  • 这些「法利赛人和教法师」(17节),有些是从附近来的,有些是从犹太和耶路撒冷走了三天来的(17节),目的是特意来观察主耶稣这位可能的弥赛亚。这是本书一次提到「文士和法利赛人」(21节)与主耶稣的冲突。
  • 古代犹太人的房子大都为平顶,人可以从房外的石阶拾级而上。房顶通常是用树枝编成的席子横排在木梁上,在其上铺一层很厚的黏土,用石轮压过。这种房顶容易拆开,所以这几个抬瘫子的人可以「上了房顶,从瓦间把他连褥子缒到当中」(19节),和那位不惜闯进城里的大麻风病人一样迫切(12节)。
  • 「耶稣见他们的信心」(20节),包括抬瘫子的人和瘫子的信心。他们虽然没有说什么话,但却用行动表达了迫切和信心。但是,这个信心并不是「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罗十9)的得救信心,而是对主耶稣医治能力的信心。
  • 主耶稣并没有立刻医治瘫子,而是首先说:「你的罪赦了」(20节)。「罪」原文是复数,表明这位瘫子外面的症状是不能行走,里面的病因却是各种「罪」。瘫子知道如何行走,但却无力行走,正如人有心立志为善,但却不能自由地行出来(罗七18)。因此,主耶稣首先医治里面,然后才医治外面。

【路五21】「文士和法利赛人就议论说:『这说僭妄话的是谁?除了神以外,谁能赦罪呢?』」

【路五22】「耶稣知道他们所议论的,就说:『你们心里议论的是什么呢?」

【路五23】「或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哪一样容易呢?」

【路五24】「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就对瘫子说:『我吩咐你,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

【路五25】「那人当众人面前立刻起来,拿着他所躺卧的褥子回家去,归荣耀与神。」

【路五26】「众人都惊奇,也归荣耀与神,并且满心惧怕,说:『我们今日看见非常的事了。』」

  • 人所有的罪,本质上都是得罪了神,所以除了神自己,任何人都没有赦罪的权柄(诗一百零三3)。因此,熟悉圣经的「文士和法利赛人」(21节)认为主耶稣说了越过本分的「僭妄话」(21节),是亵渎神的大罪。他们的道理是对的,所以耶稣指出,既然接下来的医治将无可辩驳地证明祂「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24节),祂就理当被人承认为神。
  • 「你的罪赦了」(23节)和「你起来行走」(23节),这两句话说起来都很容易,做起来都很难。但在人看来,并没有方法立刻证明「你的罪赦了」,而「你起来行走」必须立竿见影,所以后者应该更难。人看重的是外面的「行走」,但主耶稣看重的却是里面的「赦罪」。
  • 主耶稣赦免人的罪,是祂与罪人之间的事,外人无从「知道」(24节)。但主耶稣也愿意借着人们能看见的「起来行走」,来证明祂「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弥赛亚既有赦罪的权柄,也有叫瘫子起来行走的能力。
  • 「人子」(24节)指主耶稣。这是主耶稣在本书中第一次自称「人子」,表明祂具有完全的人性,也宣告祂就是先知但以理所预言的那位从神的手里得了权柄、荣耀和国度的「人子」(但七13-14;可十四62)。
  • 瘫子「当众人面前立刻起来」(25节),证明他已经得着医治,也证明他的罪已蒙赦免。因此,这个神迹证明主耶稣确实有赦罪的权柄,众人也应当承认祂是神。但众人相信这是从神而来的权柄,所以都「归荣耀与神」(25、26节),却不敢进一步追问主耶稣究竟是不是神,只是「满心惧怕」(26节),知道自己「看见非常的事了」(26节)。
  • 主耶稣看见了「他们的信心」(20节),但是,瘫子得医治的关键并不是因为天然人的残缺信心,而是因为他和长大麻风的人一样,知道自己是需要医治和拯救的罪人,所以迫切寻找耶稣(12、19节)。因此,即使他们的心思是「把死马当作活马医」,主耶稣也乐意医治这些知道自己有病的人(31节)。祂来到地上,不是呼召有信心的义人(32节),而是呼召「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十一28)。但人的难处,却是常常不知道自己活在劳苦重担里,也不认为自己是有病的人。
上图:主后3世纪哥拉汛带石拱的房子遗址。石拱墙上再架石梁,然后用木头铺成屋顶。

上图:主后3世纪哥拉汛带石拱的房子遗址。石拱墙上再架石梁,然后用木头铺成屋顶。

【路五27】「这事以后,耶稣出去,看见一个税吏,名叫利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

【路五28】「他就撇下所有的,起来,跟从了耶稣。」

【路五29】「利未在自己家里为耶稣大摆筵席,有许多税吏和别人与他们一同坐席。」

  • 27-32节的主题,是「耶稣拣选罪人作门徒」,呼召罪人来跟随祂。
  • 「利未」(27节)就是使徒马太(太九9),「利未」是希伯来名字,意思是「联合」(创二十九34);「马太」是希腊名字,意思是「耶和华的礼物」。
  • 迦百农位于埃及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国际贸易路线「沿海大道 Via Maris」上(赛九1),向东不远就是希律·安提帕和腓力二世的辖区分界约旦河,所以此地有驻军(七2),也有「税关」(27节)。税吏利未的工作可能是替希律·安提帕收税,当时的税吏帮助罗马政府压榨同族,被犹太人视同罪人。正如摩西在牧羊的时候蒙神呼召(出三1),利未也在上班的时候被主呼召,并且立刻放弃稳定的职业来跟从主,成为十二使徒之一。
  • 税吏似乎是最不可能成为弥赛亚门徒的一类人,但主耶稣只是简单地说一声「你跟从我来」(27节),利未就立刻与原来的职业和生活方式一刀两断,「撇下所有的,起来,跟从了耶稣」(28节)。主耶稣并没有运用这种能力来呼召那些反对祂的拿撒勒人(四28-30),因为利未与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知道自己是需要悔改的罪人(32节)。
  • 彼得「撇下所有的」(11节),是因为亲身经历了主的作为;利未「撇下所有的」(28节),是因为亲耳听到了主的呼召。而这两个人都知道自己是需要救恩的罪人(8节),所以不会像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和文士」(30节)那样,对弥赛亚品头论足、视而不见。利未跟从主比彼得要付更大的代价,如果渔夫们感觉跟从主耶稣不划算,可以毫不困难地回到本行,但税吏一旦放弃铁饭碗,他的工作马上就有人填补,就再也回不去了。利未跟从主耶稣是一个决定性的委身,他一定已经计算清楚了代价。
  • 利未不只是「撇下所有的」跟从主,更是欢欢喜喜地「为耶稣大摆筵席」(29节),因为他发现为主放下铁饭碗,是一件满有喜乐的事情。利未「撇下所有的」,但并非把房子和财产送人,而是「为耶稣大摆筵席」,让那些被社会不齿的「税吏、罪人」(30节)都有机会来认识主。税吏更容易带税吏归主,罪人更容易领罪人悔改;堕落的罪人固然不愿孤独地下地狱(彼前四4),得救的罪人更不甘心独自地上天堂。
  • 第二批蒙召跟随主耶稣的门徒,既不是敬虔的法利赛人、也不是德高望重的长老,而是被人唾弃的罪人税吏,主耶稣「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林前一28)。因为神的国度并不倚靠人的公义和圣洁来成就,相反,「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神,神又使祂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如经上所记: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林前一30-31)。

【路五30】「法利赛人和文士就向耶稣的门徒发怨言说:『你们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呢?』」

【路五31】「耶稣对他们说:『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

【路五32】「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 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和文士」(30节)自恃圣洁敬虔、远离罪人,却不认为自己是需要救恩的「罪人」,所以对弥赛亚视而不见,反而「向耶稣的门徒发怨言」(30节)。他们所说的「罪人」(30节),并不是指触犯律法、悖逆神的人,而是指无法严谨遵守律法的人,包括税吏(十八13;十九7)。
  • 主耶稣与罪人来往,并不是因为认同罪人的行为,而是因为神的救赎就是要临到那些承认自己不义的人:「受伤的,我必缠裹;有病的,我必医治」(结三十四16)。祂虽然与罪人同席,但在罪上却「远离罪人」(来七26)。只有在罪上「远离罪人」的,才能就近罪人。
  • 主耶稣说:「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31节)。因为病人必须首先承认自己有病,才会去接受医生的帮助;罪人必须首先承认自己有罪,才能转向主耶稣的救恩。主耶稣有能力洁净麻风,也有能力洁净税吏;祂有权柄赦免瘫子,也有权柄赦免所有的罪人。但神救人的办法,是先赐下律法,使人知道自己是个有病的罪人,然后差派恩典的医生基督,让人得着医治和拯救。世人的难处不是不认识神,而是不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是必死的病人,但大部分人却是讳疾忌医。基督徒并不是没病的人,而是知道自己是已经病入膏肓的人;而「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加三24)。
  • 12-32节中所提到的三类人:不洁净的大麻风病人、需要赦罪的瘫子、被人厌弃的税吏和罪人,都是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都没有自以为义的资格,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不洁净、不能行走、不敬虔的罪人。但主耶稣却宣告:「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32节),教会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不配」作为入会资格的团体,福音就是神的儿子亲自来洁净属灵的大麻风、医治属灵的瘫子,把不配的罪人接纳进神的国度。实际上,这世上并没有配进神国的义人(罗三10),自以为义的人,只会对救主视而不见;只有自觉不配的人,才是门徒被呼召去「得人」(10节)的对象。
  • 在《路加福音》中,记录了十次主耶稣参加的各种筵席(五29;九16;二十二14),其中七次是本书独有的(七36;十38;十一37;十四1;十九5;二十四30、43)。这些筵席代表主耶稣愿意接纳卑微的罪人,俯就他们、服事他们,要把他们带回神的面前。这些筵席预表末后的弥赛亚筵席,那时「万军之耶和华必为万民用肥甘设摆筵席,用陈酒和满髓的肥甘,并澄清的陈酒,设摆筵席」(赛二十五6)。
上图:在迦百农出土的沿海大道Via Maris里程碑,这里在新约时代是国际贸易大道,设有税关。

上图:在迦百农出土的沿海大道Via Maris里程碑,这里在新约时代是国际贸易大道,设有税关。

【路五33】「他们说:『约翰的门徒屡次禁食祈祷,法利赛人的门徒也是这样;惟独祢的门徒又吃又喝。』」

【路五34】「耶稣对他们说:『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岂能叫陪伴之人禁食呢?」

【路五35】「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日他们就要禁食了。』」

  • 五33-六11的主题,是「耶稣揭穿伪善的教条」,包括犹太口传律法中的禁食和安息日。
  • 法利赛人认为耶稣「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七34),所以质问他们为什么与税吏和罪人「又吃又喝」(33节),却不用「屡次禁食祈祷」(33节)来表示悔改。
  • 律法只规定了一个禁食的日子,就是每年七月初十的赎罪日(利二十三27)。圣殿被毁之后,犹太人增加了「四月、五月禁食的日子,七月、十月禁食的日子」(亚八19),分别纪念四月耶路撒冷城被破(王下二十五3)、五月圣殿被毁(王下二十五8)、七月犹大省长基大列遇难(王下二十五25)、十月耶路撒冷被围(王下二十五1)。从以斯帖开始,犹太人又增加了十二月普珥日的禁食(斯九31)。到了新约的时代,法利赛人以「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十八12)为荣,用人为的教条代替了神的律法,连施洗约翰的门徒也用定期禁食来表明他们的悔改心志(七33)。
  • 「新郎」(34节)指主自己。「陪伴之人」(34节)指祂的门徒。「同在的时候」(34节)指主在肉身里与门徒们同在的时候。古时中东地方的人在婚礼以前,新郎有年轻亲友作「陪伴之人」,和他一起饮酒欢乐、持续数日,然后才起程前往迎娶新娘。门徒们活在与主面对面的交通里,就能尽情地享用与主交通的实际,而不必凭借定期禁食来表现自己的属灵。
  • 「日子将到」(35节),不但指耶稣的死,也指基督再来审判的时候(十七22)。「新郎要离开他们」(35节),指主耶稣被钉十字架。「那日他们就要禁食了」(35节),指门徒在主耶稣复活之前陷入悲痛。

【路五36】「耶稣又设一个比喻,对他们说:『没有人把新衣服撕下一块来补在旧衣服上;若是这样,就把新的撕破了,并且所撕下来的那块新的和旧的也不相称。」

【路五37】「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新酒必将皮袋裂开,酒便漏出来,皮袋也就坏了。」

【路五38】「但新酒必须装在新皮袋里。」

【路五39】「没有人喝了陈酒又想喝新的;他总说陈的好。』」

  • 「没有人把新衣服撕下一块来补在旧衣服上;若是这样,就把新的撕破了」(36节),结果两件都成了破的。同样,神的国度并不是对旧制度的修补,而是对地上国度的完全代替。能够进入神国的,并不是那些自以为义、自我改善的「好人」,而是知道自己需要医生的病人、需要救主的罪人(31-32节),因为「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三3)。
  • 「所撕下来的那块新的和旧的也不相称」(36节),指新布没有缩过水,如果用来「补在旧衣服上」(36节),洗过晾干时,新布的收缩会把旧衣服撕破(可二21)。同样,人为的教条不但不能建立神国,反而还会抗拒神国、用人的教条来冒充神的律法。因此,神国不能建立在人的教条上,进入神国不是倚靠遵守仪文,而是因着顺服神的权柄。
  • 「新酒」(37节)指还没有完全发酵的葡萄汁。「皮袋」(37节)是用来装饮料的羊皮袋。「新酒」发酵的力量比较大,「旧皮袋」缺乏弹性,经不住新酒发酵膨胀的压力,容易爆裂。同样,律法活泼的「精意」(林后三6),也不能被限制在教条的「旧皮袋」里。
  • 一般人都喜欢陈酒(赛二十五6),因为新酒还没有完全发酵,所以「没有人喝了陈酒又想喝新的」(39节)。比喻人的本性总是守旧的:一个人若是满足于旧的事物,就很难接受新的观念;一个人若是习惯了伪善的教条,就很难理解律法的精意。「他总说陈的好」(39节),这句话虽然暂时是对的,但新酒成熟之后,却将成为比陈酒更美的佳酿。
上图:一个失去弹性的旧皮袋。

上图:一个失去弹性的旧皮袋。

上图:一个约旦的贝都因人和他的新皮袋。

上图:一个约旦的贝都因人和他的新皮袋。

读经有感:主说「我肯」(13节)

  人间的问题,更多是在于爱的问题、心的问题、和「肯」的问题。耶稣因怀着真爱和真心,所以对麻风病人求医的要求立马点头说「我肯」。麻风病人相信耶稣有医病的能力,所以过来俯伏求祂。求不是吩咐,乃是诉诸被求者的意愿和恩准。耶稣医病既凭着圣灵超然的能力,所以不存在祂不能单用口,而只能兼用手的方式。但为了体贴大麻风病人心灵孤苦更大的需要,耶稣结果还是选择了用手摸触的方式。在人的能力范围内,有爱的就必然有心,有心的必然说肯。但反过来,说肯的人其实未必都有心,而有心的人也未必都为了爱!世界因为罪的荼毒,已经百孔千疮,而亟待帮助的人也因此比比皆是。信徒若真有基督的生命,自然愿意对自己力所能及之人的需要由衷说「我肯」——尤其对同为主内肢体的人!

默然自问:

  1. 在经历主超然恩典与神迹时,我是否暗然庆幸、自以为荣、或深觉不配?(9节)
  2. 是否时至今日,许多人心里仍想供奉个能行超然神迹的人为神明,让他来玉成自己今生的梦想?(26)
  3. 耶稣所说祂离开后门徒就必须禁食的事,是否对我们对我们而言,不论在属灵意义上或现实意义上,都无关宏旨?(34-35)
  4. 就新布补旧衣、新酒装旧袋所示新旧不相合的比喻,究竟是指人在信仰上或生命上的事?这比喻所强调的是否针对新旧约律法在绝对精义上,或相对的字义上的认识和坚持?(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