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结书第12章逐节注解、祷读

Standard

【结十二1】「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

【结十二2】「『人子啊,你住在悖逆的家中。他们有眼睛看不见,有耳朵听不见,因为他们是悖逆之家。」

【结十二3】「所以人子啊,你要预备掳去使用的物件,在白日当他们眼前从你所住的地方移到别处去;他们虽是悖逆之家,或者可以揣摩思想。」

【结十二4】「你要在白日当他们眼前带出你的物件去,好像预备掳去使用的物件。到了晚上,你要在他们眼前亲自出去,像被掳的人出去一样。」

【结十二5】「你要在他们眼前挖通了墙,从其中将物件带出去。」

【结十二6】「到天黑时,你要当他们眼前搭在肩头上带出去,并要蒙住脸看不见地,因为我立你作以色列家的预兆。』」

【结十二7】「我就照着所吩咐的去行,白日带出我的物件,好像预备掳去使用的物件。到了晚上,我用手挖通了墙。天黑的时候,就当他们眼前搭在肩头上带出去。」

  • 十二-十九章是神的审判临到以色列家,整体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 A. 两个哑剧:预言耶路撒冷的结局(十二1-20);
    •  B. 神要使俗语止息、审判将不再耽延(十二21-28);
    •   C. 审判误导百姓的假先知和通灵者(十三章);
    •    D. 审判敬拜偶像的以色列家(十四章);
    •     E. 葡萄树的比喻(十五章);
    •    D1. 审判不忠背约的耶路撒冷(十六章);
    •   C1. 审判背信弃义的君王和首领(十七章);
    •  B1. 神要使俗语止息、审判将公平合理(十八章);
    • A1. 一首哀歌:预言以色列王的结局(十九章)。
  • 1-20节用两个哑剧预言耶路撒冷的结局
    1. 扮演逃跑失败的耶路撒冷君王(1-7节);
    2. 扮演忧虑惊惶的耶路撒冷居民(17-20节)。
  • 以西结已经表演了十四个月的哑剧,身心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四4-12),围观的百姓虽然好奇,但还是听若不闻、视如不见,并没有完全明白。希奇的是,神明明知道百姓是「有眼睛看不见,有耳朵听不见」(2节;耶五21)的「悖逆之家」(2节),但却仍然「多此一举」地吩咐先知继续在「悖逆之家」表演哑剧。因为「他们或听,或不听,必知道在他们中间有了先知」(二5),而神的先知只需传讲神的话,不必考虑结果(二7)。每个传道人都应当有一个心志:明知神的话很可能会被忽略(赛六9-10;约十二37-40),但却永远不能因此懒惰懈怠(太十三13-15),因为神的旨意就是要「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的百姓」(赛六十五2)。
  • 「在白日当他们眼前从你所住的地方移到别处去」(3节),原文是「白天在他们眼前离去,在他们眼前离开你所住的地方,移到别处去」(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本章七次提到「当他们眼前」(3原文x2、4×2、5、6、7节),强调先知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让人人都看得清楚,好让那些「有眼睛看不见」的悖逆者无可推诿。
  • 「或者可以揣摩思想」(3节),可译为「或者可以领悟」(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表明神给了百姓作出正确选择的机会,即使他们不能领悟,传讲的责任仍在(三18-19)。因为人的说教可以落空,神的话语却不会没有果效;对于拒绝神的人,这信息「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林后二16),在审判时叫人难辞其咎。
  • 「挖通了墙」(5节),代表秘密的逃生通道(12节)。巴比伦的房屋是用晒干的泥砖建造的,可以「用手挖通」(7节);而以色列的墙是用石头盖成的,不容易挖通。
  • 「蒙住脸看不见地」(6节),可能指带上头罩。
上图:巴比伦城遗址的主前六世纪砖墙。

上图:巴比伦城遗址的主前六世纪砖墙。

【结十二8】「次日早晨,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结十二9】「『人子啊,以色列家,就是那悖逆之家,岂不是问你说:“你做什么呢?”」

【结十二10】「你要对他们说:“主耶和华如此说:这是关乎耶路撒冷的君王和他周围以色列全家的预表(原文是担子)。”」

【结十二11】「你要说:“我作你们的预兆:我怎样行,他们所遭遇的也必怎样,他们必被掳去。”」

【结十二12】「他们中间的君王也必在天黑的时候将物件搭在肩头上带出去。他们要挖通了墙,从其中带出去。他必蒙住脸,眼看不见地。」

【结十二13】「我必将我的网撒在他身上,他必在我的网罗中缠住。我必带他到迦勒底人之地的巴比伦;他虽死在那里,却看不见那地。」

【结十二14】「周围一切帮助他的和他所有的军队,我必分散四方(原文是风),也要拔刀追赶他们。」

【结十二15】「我将他们四散在列国、分散在列邦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结十二16】「我却要留下他们几个人得免刀剑、饥荒、瘟疫,使他们在所到的各国中述说他们一切可憎的事,人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 「君王 נָשִׂיא/naw-see’」(10、12节)原文的意思是「长官、王子、首领」,并不是通常使用的「王 מֶלֶךְ/meh’-lek」(10节)。这两个词在本书中可以互用,大卫既被称为「王 נָשִׂיא/naw-see’」(三十七24),也被称为「君 נָשִׂיא/naw-see’」(三十四24和三十七25「王」的原文)。
  • 「预表 מַשָּׂא/mas-saw’」(10节)就是「默示 מַשָּׂא/mas-saw’」(赛十三1;耶二十三33),原文与「担子」(耶十七21)是同一个词,是双关语。以西结挖通了墙,「搭在肩头上带出去」(7节)的「担子」,正是关于耶路撒冷君王和百姓命运的「预表」。
  • 「他们中间的君王也必在天黑的时候将物件搭在肩头上带出去。他们要挖通了墙,从其中带出去」(12节),是预言西底家在城破之日,「在夜间从靠近王园两城中间的门出城逃跑」(耶三十九4)。
  • 「他必蒙住脸,眼看不见地」(12节),可能预言西底家王逃跑时将乔装打扮。
  • 表面上,西底家的失败是因逃跑计划功亏一篑,被巴比伦人捉住、掳走;实际上,审判他的不是人、而是神,所以神宣告:「我必将我的网撒在他身上,他必在我的网罗中缠住。我必带他到迦勒底人之地的巴比伦」(13节)。
  • 「他虽死在那里,却看不见那地」(13节),是预言西底家王将在利比拉被巴比伦王剜去眼睛、掳到巴比伦,客死他乡(耶五十二11)。犹太史学家约瑟夫记载(《犹太古史记》卷10第7章105-107):西底家本来相信了先知耶利米的预言,但后来以西结的话传到耶路撒冷,预言他将「看不见那地」(13节),而耶利米却预言他「必到巴比伦去」(耶三十四3)。西底家认为这两位先知说法不同,所以全都不相信。结果这两个预言都应验了:西底家果然被掳到了巴比伦,但却因为眼睛已瞎、并没有看见那地。
  • 当神照着圣约中的背约咒诅降下刑罚的时候(申二十八15-68),心存侥幸的百姓才能真正学到功课,认识神的性情和做工的法则(六7、10、13、14),所以神说:「我将他们四散在列国、分散在列邦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15节)。今天,我们在丰富和平安的时候学不到的功课,常常借着患难就能学会。因此, 我们「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罗五3-5)。
  • 神的管教并不是弃绝、刑罚也不是消极,「却要留下他们几个人得免刀剑、饥荒、瘟疫,使他们在所到的各国中述说他们一切可憎的事,人就知道我是耶和华」(16节)。当失败的百姓在列邦中承认自己的罪时,才能让世人认识神的圣洁和公义;当世人看到覆巢之下仍有完卵时,就知道并非神没有能力保护他们,而是信实和大能的神在管教悖逆的儿女。
  • 神使用祂的百姓在全地作自己的见证,他们承受平安福乐,可以彰显神的荣耀;他们接受管教试炼,也能显明神的公义。只要是被神拣选的百姓,即使悖逆到接受管教和刑罚的时候,也能让人看到神在他们身上的工作。因此,信徒的失败,也能向世人见证神在自己身上的工作;因为改变人心、让人认识神的不是我们的敬虔,而是圣灵的工作。今天,有些信徒觉得自己没有经历神,其实是不肯仰望神在环境背后的手;有些信徒觉得自己不能见证神,其实是不想「述说他们一切可憎的事」、只想表现自己的属灵和荣耀。

【结十二17】「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

【结十二18】「『人子啊,你吃饭必胆战,喝水必惶惶忧虑。」

【结十二19】「你要对这地的百姓说:主耶和华论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地的居民如此说,他们吃饭必忧虑,喝水必惊惶。因其中居住的众人所行强暴的事,这地必然荒废,一无所存。」

【结十二20】「有居民的城邑必变为荒场,地也必变为荒废;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 第二个哑剧扮演忧虑惊惶的耶路撒冷居民(17-20节)。
  • 以西结曾经用忍饥挨饿来预言耶路撒冷断粮缺水的光景(四16),那时,「他们吃饼要按分两,忧虑而吃;喝水也要按制子,惊惶而喝」(四16)。现在,他要用「吃饭必胆战,喝水必惶惶忧虑」(18节),把百姓在耶路撒冷被毁之前的「忧虑」(19节)和「惊惶」(19节)表演出来。在人看来,一段好的信息应当鼓励安慰、富有魅力,才能吸引听众;一个好的传道人应当刚强有力、信心十足,才能感动大家。但传道人最基本的素质乃是顺服神,当神要人展现自己的软弱时,连「胆战、惶惶忧虑」也能传达神的旨意。
  • 「这地的百姓」(19节),指已经被掳巴比伦的百姓。
  • 「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地的居民」(19节)将来的「忧虑」和「惊惶」,是因为他们过去在盲目乐观中「所行强暴的事」(19节)。强暴孕育强暴、不公带来不义,并不会产生别的结果;因此,当人向神质疑自己的命运时,答案通常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当全地变为荒废的时候,百姓才能真正认识「耶和华是施行报应的神,必定施行报应」(耶五十一56),因此,「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20节)。

【结十二21】「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结十二22】「『人子啊,在你们以色列地怎么有这俗语,说“日子迟延,一切异象都落了空”呢?」

【结十二23】「你要告诉他们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使这俗语止息,以色列中不再用这俗语。”你却要对他们说:“日子临近,一切的异象必都应验。”」

【结十二24】「从此,在以色列家中必不再有虚假的异象和奉承的占卜。」

【结十二25】「我——耶和华说话,所说的必定成就,不再耽延。你们这悖逆之家,我所说的话必趁你们在世的日子成就。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 21-28节是宣告神要使俗语止息、审判将不再耽延。21-25节宣告审判必然来临,26-28节宣告审判即将来临。
  • 百姓对于审判的预言,普遍存在两种错误态度:第一种认为没有这个日子(22节),第二种认为那是将来的日子(27节)。
  • 「日子迟延,一切异象都落了空」(22节),指时过境迁、日子依旧,一切都显得岁月静好,众先知从出埃及开始预言了九百多年的审判,始终没有临到(耶七25)。因此,有些人认为「一切异象都落了空」,甚至把这句话变成了人所共知的笑柄和「俗语」(22节),讽刺先知的警告只是陈腔滥调、危言耸听的「属灵正确」。他们可能还引经据典地反驳先知:「先知托耶和华的名说话,所说的若不成就,也无效验,这就是耶和华所未曾吩咐的,是那先知擅自说的,你不要怕他」(申十八22)。但是,分辨真假先知其实并不困难,因为真先知并不是说「耶和华所未曾吩咐的话」(申十八21),他们所警告的都是圣约之中的背约咒诅(申二十八15-68)。神的「标准答案」永远都是「标准答案」,百姓只要看到整个社会都「不听从耶和华——你神的话,不谨守遵行祂的一切诫命律例」(申二十八15),就应当知道「异象」应验的日子不远了。
  • 「我必使这俗语止息,以色列中不再用这俗语」(23节),指神的刑罚即将来临,那些自信地说了几百年「俗语」的百姓,最终会发现审判的时钟并非循环往复、永无止境,而是在倒计时,「日子临近,一切的异象必都应验」(23节)。「人心比万物都诡诈」(耶十七9),任何一种口号,只要包装成精致押韵、简单易记的格言或谚语,听起来就会像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而罪人的文化越是悠久,貌似真理的「俗语」就越丰富,人的心田也越坚硬。但「俗语」终究只是自我催眠的口号,喊得再多也不会成为真理:正如「俗语」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但也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俗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又说「不蒸馒头蒸口气」。因此,神的百姓应当谨记的是神的话语,而不是人的「俗语」。
  • 「在以色列家中必不再有虚假的异象和奉承的占卜」(24节),指那些用虚假的平安来迎合百姓的假先知,大难临头就会跑得无影无踪(耶三十七19)。神「所说的必定成就」(25节),「决不徒然返回」(赛五十五11);而虚假的口号无论如何迎合时尚,终必落空。
  • 「我所说的话必趁你们在世的日子成就」(25节),指长期积累的警告即将变成事实、「不再耽延」(25节),听到这话的人都会看到异象的应验。三年之后,巴比伦就会开始围城(王下二十五1)。神并没有立即施行审判,但百姓却没有把这三年当作悔改的机会,反而更加顽梗不信,直到预言成就的时候,才能确认真假、但却为时已晚。人的愚昧,就是明明知道有神,但却因为神「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罗二4)而心存侥幸,以致藐视恩典、以为「耶和华必不追究;他一切所想的都以为没有神」(诗十4),一直拖到神「显祂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祂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罗二5-6)。

【结十二26】「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

【结十二27】「『人子啊,以色列家的人说:“他所见的异象是关乎后来许多的日子,所说的预言是指着极远的时候。”」

【结十二28】「所以你要对他们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我的话没有一句再耽延的,我所说的必定成就。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 百姓对待审判预言的第二种态度,并不是否定先知所预言的日子,但却认为那是「关乎后来许多的日子、指着极远的时候」(27节)。虽然第二种态度似乎少了一点不信,但结果却没有什么两样:都是继续安然「享受罪中之乐」(来十一25),直到在罪中灭亡。
  • 「他所见的异象是关乎后来许多的日子,所说的预言是指着极远的时候」(27节),这也是今天许多信徒对于圣经预言的态度,总是以为「耶和华的日子」(十三5)与这个世代无关,圣经里预言的都是别人和将来的事情,因此继续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殊不知每个人见主的那一刻,就是自己的「主的日子来到」(帖前五2),神若「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路十二20)?
  • 「我的话没有一句再耽延的,我所说的必定成就」(28节),这句话果然应验了,三年之后,耶路撒冷的结局就会临到(王下二十五1)。但可悲的是,耶路撒冷的百姓照样对这个预言置若罔闻。
  • 今天,基督过了两千年后还没有再来,信徒之中也有两种错误的态度:一种是选择不信,一种是认为这是「指着极远的时候」,与现今的世界无关。实际上,这两种态度都不是关于时间、而是关于人心,因为在使徒时代就有人不耐烦地宣称:「主要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因为从列祖睡了以来,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彼后三4)。而使徒当时的回答,也同样对今天的信徒有效:「亲爱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们不可忘记,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祂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8-9)。今天,末日的预兆已经越来越清楚(太二十四3),但我们所当关心的却不是末日何时来到,而是自己今天如何向神交账;我们所当注意的也不是基督何时再来,而是自己是否每天都活出「主耶稣啊,我愿祢来」(启二十二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