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纪下第25章逐节注解、祷读

Standard

【王下二十五1】「西底家背叛巴比伦王。他作王第九年十月初十日,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率领全军来攻击耶路撒冷,对城安营,四围筑垒攻城。」

【王下二十五2】「于是城被围困,直到西底家王十一年。」

  • 西底家是犹大国的最后一位君王,他「作王十一年」(二十四18),于主前597-586年执政。在此期间,可能受到埃及法老普萨美提克二世(Psamtik II,主前595-589年在位)的鼓动,朝中许多人怂恿优柔寡断的西底家投靠埃及,与以东、摩押、亚扪、推罗和西顿组成反巴比伦的联盟(耶二十七2-14),假先知也发表假预言支持(耶二十八2-4),百姓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在盲目的乐观中,「西底家和他的臣仆,并国中的百姓,都不听从耶和华借先知耶利米所说的话」(耶三十七2)。
  • 西底家「作王第九年十月初十日」(1节),大约是主前588年,巴比伦第三次进攻耶路撒冷。围城持续了一年半。埃及法老合弗拉(Apries,主前589-570年在位)曾经来援,让巴比伦军队暂停攻城(耶三十七5),但很快就被打败,巴比伦军队继续攻城(耶三十七7-10)。
  • 「西底家背叛巴比伦王」(1节),并不能带来国家的独立,因为神的管教早已命定(耶二十五8-14)。神的百姓离弃了神,无论是落在巴比伦王手中、还是落在埃及法老手中,结局都是作外邦人的奴仆。但神既然使用巴比伦作为管教百姓的器皿(耶二十五9;二十七6-8),百姓就应该顺服神的管教,认罪悔改,等待七十年后的复兴(耶二十五12)。但西底家却不肯顺服神,想努力摆脱神的管教(耶二十五8-14);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导致巴比伦彻底摧毁了耶路撒冷和圣殿。

【王下二十五3】「四月初九日,城里有大饥荒,甚至百姓都没有粮食。」

  • 这次围城的细节,记录在耶利米书第三十七至三十九章。
  • 「四月初九日」(3节)之后一个月,就是「亚布月九日 Tisha B’Av」,相当于阳历七月中至八月初。「亚布月九日」后来成为犹太人禁食纪念的「圣殿被毁日」(耶五十二12-13),是犹太人最悲伤的一天,他们要在这一天诵读《耶利米哀歌》。历史上,犹太民族在这一天遭遇了许多重大的劫难,包括:
    1. 犹太传统认为(《他勒目 Talmud》Ta’anit 29a),出埃及第二年的亚布月九日,旷野中的以色列人听信十名探子的报告而拒绝进入应许之地,被神判决飘流旷野40年(民十三至十四)。
    2. 主前586年亚布月九日,第一圣殿被尼布甲尼撒带领的巴比伦军队毁灭,犹大国灭亡。
    3. 主后70年亚布月九日,第二圣殿被提多带领的罗马军队毁灭,大约110万犹太人被屠杀,97万被流放。
    4. 主后135年亚布月九日,罗马皇帝哈德良镇压了巴尔•科赫巴率领的犹太人起义,屠杀了大约58万犹太人,把所有的犹太人都赶出犹太地,400年内犹太人被禁止进入耶路撒冷。罗马帝国将耶路撒冷彻底铲平,在原址重建罗马城市,圣殿及其附属区域被犁开并破坏地基,另建罗马神庙;耶路撒冷被改名为艾利亚(Aelia Capitolina,大日神主城),直到主后638年被穆斯林攻占。君士坦丁皇帝以后,犹太人才能在亚布月九日到西墙哭泣。
    5. 1290年亚布月九日(7月18日),英国驱逐犹太人。
    6. 1492年逾越节前夕(3月31日),西班牙驱逐犹太人,命令所有的西班牙犹太人必须在当年亚布月九日(7月31日)之前离开。8月3日哥伦布首航美洲,10月12日发现新大陆。
    7. 1914年亚布月九日(8月1日),德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欧洲犹太人的大规模动荡,最终导致二战期间的犹太人大屠杀。
    8. 1941年亚布月九日(8月2日),党卫军司令希姆莱正式接到纳粹党批准的「最终解决方案」,大屠杀开始,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犹太人被杀。
    9. 1942年亚布月九日(7月23日),纳粹开始把波兰华沙犹太人驱逐到灭绝营(Treblinka)。

【王下二十五4】「城被攻破,一切兵丁就在夜间从靠近王园两城中间的门逃跑。迦勒底人正在四围攻城,王就向亚拉巴逃走。」

【王下二十五5】「迦勒底的军队追赶王,在耶利哥的平原追上他;他的全军都离开他四散了。」

【王下二十五6】「迦勒底人就拿住王,带他到在利比拉的巴比伦王那里审判他。」

【王下二十五7】「在西底家眼前杀了他的众子,并且剜了西底家的眼睛,用铜链锁着他,带到巴比伦去。」

  • 「王园」(4节)即「御花园」,可能位于城南。「两城中间的门」(4节)原文是「两道城墙中间的门」,位于耶路撒冷城东南。「亚拉巴」(4节)就是约旦河谷。巴比伦军队于午夜破城,西底家从南面的壕沟逃走(结十二12;《犹太古史记》卷10第8章136节),打算在耶利哥附近的约旦河渡口过河,逃往河东的摩押或亚扪(二十七3)。但他功亏一篑,最终没能逃过神的追讨,巴比伦人在距离渡口只剩下几公里的耶利哥平原抓住了他(5节)。
  • 「利比拉」(6节)位于大马士革和迦基米施中间,是亚兰境内奥朗底河(Orentes River)上的要冲,也是从埃及通往美索不达米亚的大路岔口。在迦基米施战役之前,埃及法老尼哥二世的指挥部设在这里;迦基米施战役之后,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也把这里当作大本营。埃及法老尼哥曾在这里锁禁约哈斯王(王下二十三33)。
  • 先知耶利米已经三次预言西底家必被巴比伦王所擒(耶三十二4;三十四3;三十八23),先知以西结也曾预言西底家将被带到巴比伦,但却看不见那地(结十二13)。而先知耶利米被西底家囚禁之后,神还借着耶利米赐下了新约(耶三十一31-34)和复兴(耶三十三1-26)的应许。但西底家却把这一切都当作耳旁风,拒绝顺服神的管教,以致落到如此悲惨的结局。因此,西底家的遭遇虽然可怜(7节),但完全是咎由自取。今天,神也不断借着圣经和圣徒警告世人:「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九27),「信祂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约三18)。但世人也是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不作不死」。

【王下二十五8】「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十九年五月初七日,巴比伦王的臣仆、护卫长尼布撒拉旦来到耶路撒冷,」

【王下二十五9】「用火焚烧耶和华的殿和王宫,又焚烧耶路撒冷的房屋,就是各大户家的房屋。」

【王下二十五10】「跟从护卫长迦勒底的全军就拆毁耶路撒冷四围的城墙。

【王下二十五11】「那时护卫长尼布撒拉旦将城里所剩下的百姓,并已经投降巴比伦王的人,以及大众所剩下的人,都掳去了。」

【王下二十五12】「但护卫长留下些民中最穷的,使他们修理葡萄园,耕种田地。」

  • 「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十九年五月初七日」(8节),这句话表明犹大已经亡国、大卫王朝已经结束了,所以历史事件的年份也不能再按犹大王的执政年数来记录。此时是主前586年,正是中国的春秋五霸刚刚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
  • 「耶和华的殿和王宫」(9节)、「耶路撒冷的房屋」(9节)都是用耶路撒冷特有的白色石灰石建成的,遇火会被烧成石灰粉。在此之前,百姓已经把圣殿变成了敬拜偶像的污秽场所(结八3-5、14-16),还在城中各家敬拜偶像(结八10-11),神的荣耀早已离开徒有虚名的圣殿和圣城(结十一23),巴比伦军队烧毁的只是物质的外壳。
  • 巴比伦军队前两次攻打耶路撒冷(二十四1、10),并没有大肆破坏,百姓还可以继续在耶路撒冷居住。但由于百姓毫无顺服悔改之意,不停地折腾挣扎,所以神宣告「要以忿怒行事,我眼必不顾惜,也不可怜他们」(结八18),第三次才允许巴比伦人「用火焚烧耶和华的殿和王宫,又焚烧耶路撒冷的房屋」(9节),并且「拆毁耶路撒冷四围的城墙」(10节)。这是耶和华丢弃自己的祭坛,憎恶自己的圣所」(哀二8),也是「耶和华定意拆毁锡安的城墙」(哀二8),好夺走百姓在地上所有的倚靠,不得不顺服神的管教,等待七十年后被神带回(耶二十九10)。耶路撒冷的城墙从此荒废了一百四十多年,直到尼希米带领回归的百姓重建城墙(尼二17)。

【王下二十五13】「耶和华殿的铜柱,并耶和华殿的盆座和铜海,迦勒底人都打碎了,将那铜运到巴比伦去了,」

【王下二十五14】「又带去锅、铲子、蜡剪、调羹,并所用的一切铜器,」

【王下二十五15】「火鼎、碗,无论金的银的,护卫长也都带去了。」

【王下二十五16】「所罗门为耶和华殿所造的两根铜柱、一个铜海,和几个盆座,这一切的铜,多得无法可称。」

【王下二十五17】「这一根柱子高十八肘,柱上有铜顶,高三肘;铜顶的周围有网子和石榴,都是铜的。那一根柱子,照此一样,也有网子。」

  • 13-15节所列出的圣殿装饰和器具,都让人想起所罗门昔日的黄金时代(王上七49-50)。被掳的铜「多得无法可称」(16节),也叫人想起当年建造时的盛况(王上七47)。而两根铜柱的细节(17节),更让人回想起圣殿昔日的荣耀(王上七15-22)。受管教的是百姓,付代价的却是神;为了管教自己的百姓,神暂时放弃了自己在地上的荣耀。
  • 圣殿的器皿已经被巴比伦人掳掠过两次(二十四13;但一2),剩下的这次被全部掳走。神早已通过先知以赛亚预言了这些事(二十17),但神也宣告:这些器皿只是「被带到巴比伦存在那里,直到我眷顾以色列人的日子。那时,我必将这器皿带回来,交还此地」(耶二十七22)
  • 百姓既然离弃了神,神也就放弃了徒有虚名的圣殿。教会若是没有了基督,沦为地上的慈善、社会与政治活动组织,神也照样会放弃徒有虚名的教会。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圣殿和王宫彻底被毁,过去神对所罗门的警告,现在成了事实:「倘若你们和你们的子孙转去不跟从我,不守我指示你们的诫命律例,去事奉敬拜别神,我就必将以色列人从我赐给他们的地上剪除,并且我为己名所分别为圣的殿也必舍弃不顾,使以色列人在万民中作笑谈,被讥诮」(王上九6-7)。

【王下二十五18】「护卫长拿住大祭司西莱雅、副祭司西番亚,和三个把门的,」

【王下二十五19】「又从城中拿住一个管理兵丁的官(或译:太监),并在城里所遇常见王面的五个人和检点国民军长的书记,以及城里遇见的国民六十个人。」

【王下二十五20】「护卫长尼布撒拉旦将这些人带到在利比拉的巴比伦王那里。」

【王下二十五21】「巴比伦王就把他们击杀在哈马地的利比拉。这样,犹大人被掳去离开本地。」

  • 护卫长所抓住的并不是平民百姓,而是躲在城里的官员和士兵(18-19节),所以他把这些人带到几百公里外巴比伦远征军的总部「利比拉」(20节),交给巴比伦王来审讯和处置。
  • 过去是「以色列人从本地被掳到亚述」(十七23),现在是「犹大人被掳去离开本地」(21节),历史竟然重演了,南国犹大根本没有从北国以色列的灭亡中学到教训,也没有从自己的多次被掳中学到功课。犹大人前后分六次被掳往巴比伦:
    1. 尼布甲尼撒元年,即主前605年(耶二十五1;四十六2),尼布甲尼撒王第一次攻击耶路撒冷,约雅敬王和部分圣殿器皿被掳(代下三十六6-7),先知但以理也在这次被掳(但一1、6)。约雅敬后来被释放.
    2. 尼布甲尼撒七年,尼布甲尼撒王第二次攻击耶路撒冷,「掳去犹大人三千零二十三名」(耶五十二28)。
    3. 尼布甲尼撒八年(二十四12-16),即主前597年,耶路撒冷城被围三个月后陷落,约雅斤王和所有的犹大精英被掳(二十四14-16),先知以西结也在这次被掳(结一1-2);
    4. 尼布甲尼撒十八年,尼布甲尼撒王第三次攻击耶路撒冷,「掳去八百三十二人」(耶五十二29);
    5. 尼布甲尼撒十九年,即主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攻陷、圣殿被毁,剩下的百姓大都被掳(11节);
    6. 尼布甲尼撒二十三年,犹大省长基大利被刺杀后,「掳去犹大人七百四十五名」(耶五十二30)。
上图:19世纪末法国画家詹姆斯·迪索(James J. Tissot)的油画:主前586年耶路撒冷陷落、犹大被掳。

上图:19世纪末法国画家詹姆斯·迪索(James J. Tissot)的油画:主前586年耶路撒冷陷落、犹大被掳。

【王下二十五22】「至于犹大国剩下的民,就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所剩下的,巴比伦王立了沙番的孙子、亚希甘的儿子基大利作他们的省长。」

【王下二十五23】「众军长和属他们的人听见巴比伦王立了基大利作省长,于是军长尼探雅的儿子以实玛利、加利亚的儿子约哈难、尼陀法人单户篾的儿子西莱雅、玛迦人的儿子雅撒尼亚,和属他们的人都到米斯巴见基大利。」

【王下二十五24】「基大利向他们和属他们的人起誓说:『你们不必惧怕迦勒底臣仆,只管住在这地服事巴比伦王,就可以得福。』」

  • 「沙番」(22节)是约西亚王的书记(二十二3),他和儿子「亚希甘」(22节)都积极参与了约西亚王的复兴(二十二12),「亚希甘」还保护过先知耶利米(耶二十六24),基大利是耶利米的朋友。基大利可能反对投靠埃及,所以得到巴比伦王的信任,被任命为巴比伦犹大行省的省长(22节)。巴比伦和亚述一样,都想在犹大建立一个效忠巴比伦的政府;但巴比伦并没有像亚述一样,把其他地方的人迁到犹大(十七24)。
  • 犹大行省的首府「米斯巴」(23节)位于便雅悯境内,以色列的第一位王扫罗就是在米斯巴设立的(撒上十17)。现在,百姓又回到了「米斯巴」,却是「服事巴比伦王」(24节)。神的百姓厌弃神作他们的王(撒上八7),坚持像列国一样以人为王(撒上八5),但他们折腾了五百多年的结果,却是「服事巴比伦王」。信徒若不肯以基督为王,而是随从世界、高举人本主义,虽然也可能像以色列人一样建造圣殿、拓展国度,事奉得热热闹闹,但最后的结果必然也是「服事巴比伦王」。许多历史上的教会团体和福音机构,今天已经沦为「服事巴比伦王」的慈善福利组织,这都是我们的鉴戒。
  • 基大利叫百姓「只管住在这地服事巴比伦王」(24节),不是贪生怕死、卖国投降,而是顺服神的管教。这正是神给西底家的劝诫(耶二十七12-13),也是神给被掳百姓的应许(耶二十九10-14),所以百姓「就可以得福」(24节)
上图:米斯巴的Tell en-Nasbeh墓中出土的主前6世纪玛瑙印章,上面刻着「属于王的仆人雅撒尼亚」,这人可能就是「玛迦人的儿子雅撒尼亚」(王下二十五23)。

上图:米斯巴的Tell en-Nasbeh墓中出土的主前6世纪玛瑙印章,上面刻着「属于王的仆人雅撒尼亚」,这人可能就是「玛迦人的儿子雅撒尼亚」(王下二十五23)。

【王下二十五25】「七月间,宗室以利沙玛的孙子、尼探雅的儿子以实玛利带着十个人来,杀了基大利和同他在米斯巴的犹大人与迦勒底人。」

【王下二十五26】「于是众民,无论大小,连众军长;因为惧怕迦勒底人,都起身往埃及去了。」

  • 以实玛利刺杀基大利,是受亚扪王巴利斯指使(耶四十14),想把剩下的百姓掳到亚扪(耶四十一10)。基大利的助手约哈难救回了这些百姓,但害怕巴比伦人报复(耶四十一18),所以请先知耶利米求神指示前面当走的路(耶四十二1-3)。
  • 神明确回答:「不要怕你们所怕的巴比伦王」(耶四十二11),并且应许:「你们若仍住在这地,我就建立你们,必不拆毁,栽植你们,并不拔出」(耶四十二10)。但是,这些人却不肯顺服神的话(耶四十三1-3),坚持逃往埃及(26节),结果却更加热衷敬拜偶像(耶四十四15-19)。所以神又宣告:「我向他们留意降祸不降福;在埃及地的一切犹大人必因刀剑、饥荒所灭,直到灭尽」(耶四十四27)。
南国犹大亡于巴比伦

上图:南国犹大亡于巴比伦:一、埃及法老尼哥前往幼发拉底河帮助亚述抵挡巴比伦,约西亚在米吉多截击被杀,次子约哈斯继位(王下二十三29-30);二、坏王约哈斯登基三个月,被法老尼哥锁在哈马地的利比拉,立其兄以利亚敬为傀儡王,改名为约雅敬(王下二十三31-35);三、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攻打犹大,坏王约雅敬臣服三年后背叛,尼布甲尼撒用铜链锁着约雅敬带到巴比伦,掳走圣殿里器皿,约雅敬之子约雅斤继位(王下二十四1-6);四、坏王约雅斤登基三个月,尼布甲尼撒围攻耶路撒冷,掳走圣殿和宫中的宝物,并掳走国中精英,立约雅斤叔叔西底家为王(王下二十四8-17);五、坏王西底家登基第九年背叛巴比伦,尼布甲尼撒围攻耶路撒冷,第十一年城被攻破,西底家被掳,耶路撒冷城和圣殿被毁,百姓大部分被掳到巴比伦,南国犹大从此灭亡(王下二十四18-二十五17);六、巴比伦所立犹大省长基大利被谋杀,犹大余民逃往埃及(王下二十五22-26)。

【王下二十五27】「犹大王约雅斤被掳后三十七年,巴比伦王以未·米罗达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使犹大王约雅斤抬头,提他出监;」

【王下二十五28】「又对他说恩言,使他的位高过与他一同在巴比伦众王的位,」

【王下二十五29】「给他脱了囚服。他终身常在巴比伦王面前吃饭。」

【王下二十五30】「王赐他所需用的食物,日日赐他一份,终身都是这样。」

  • 「犹大王约雅斤被掳后三十七年」(27节),大约是主前561年。这一年尼布甲尼撒去世,他儿子「以未·米罗达」(27节)继位。以未·米罗达(Amel-Marduk,主前562-560年在位)莫名其妙地善待约雅斤。巴比伦出土的食物配给名单上出现了约雅斤的名字,证明他和五个王子都得到了国库的食物供应。
  • 「约雅斤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效法他父亲一切所行的」(二十四9),但却将被神抬举。因为神所立的大卫之约是无条件的(撒下七16),并不倚靠人的属灵光景来成就。人眼中的好人和坏人,在神的眼里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我们的神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神,祂使用约雅斤延续了大卫后裔的血脉,他的孙子所罗巴伯将带领百姓回归(拉二2),并且成为基督的肉身祖先(太一11-12)。只要是神动工,不管多么狂傲的人都不得不降卑降服,然后祂才「从灰尘里抬举贫寒人,从粪堆中提拔穷乏人,使他们与王子同坐,得着荣耀的座位」(撒上二8)。
  • 此时,第一次被掳已经过了44年,先知耶利米所预言的「为巴比伦所定的七十年」(耶二十九10),已经剩下不到一半时间,到了黎明前的黑暗。不肯顺服管教、逃亡埃及的百姓灭亡了(耶四十四27),而不得不顺服管教、被掳巴比伦的百姓,却看到大卫的后裔约雅斤被巴比伦王抬举(27-30节)。这是神向百姓显明的回归曙光,印证了祂的宣告:「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耶二十九11)。当本书的第一批读者、被掳的百姓读到这里,就知道神还在掌管一切,祂并没有忘记自己所立的大卫之约。因此,百姓只需要顺服管教、安静等候,就能等到神刑罚巴比伦、带领百姓回归(耶二十五12;二十九10)。果然,二十二年后的古列元年(主前539年),波斯王就下令神的百姓回归耶路撒冷(拉一1)。
  • 《列王纪》的最后两章让我们看到,神的百姓在管教中挣扎或顺服,就会带来两种结局。今天,信徒若离开神,就会落在神的管教之中,无论怎样挣扎,都只是从埃及换成巴比伦、从一个轭换成另一个轭。因此,我们应当放弃自己的挣扎、顺服神的管教,甘心接受圣灵来对付我们的肉体。那时,神就应许我们:你们要呼求我,祷告我,我就应允你们。你们寻求我,若专心寻求我,就必寻见」(耶二十九12-13)。
  • 《列王纪》以大卫的去世开始,以大卫的后裔被抬举结束,神的百姓经过了起起伏伏,最终落入深渊,但却看到了一丝曙光。神借着人的全然失败,显明了祂救恩的奥秘:人既然已经「全然败坏」(申三十一29),救恩就只能倚靠神来主动做成;人只有被神换上新心(结三十六26),才能以神所赐的信心接受神所成就的救恩。因此,神要与百姓另立新约,「把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耶三十一31-34);并且借着大卫的子孙基督,最终成就大卫之约。
上图:从巴比伦伊什塔尔门(Ishtar Gate)附近出土的主前6世纪约雅斤口粮石板(Jehoiachin's Rations Tablets),用楔形文字记录了向居住在城市内外的俘虏和工匠的食物配给,其中一块提到犹大王Ya’u-kīnu(约雅斤)和他的五个王子。

上图:从巴比伦伊什塔尔门(Ishtar Gate)附近出土的主前6世纪约雅斤口粮石板(Jehoiachin’s Rations Tablets),用楔形文字记录了向居住在城市内外的俘虏和工匠的食物配给,其中一块提到犹大王Ya’u-kīnu(约雅斤)和他的五个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