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第2章逐节注解、祷读

Standard

【士二1】「耶和华的使者从吉甲上到波金,对以色列人说:『我使你们从埃及上来,领你们到我向你们列祖起誓应许之地。我又说:“我永不废弃与你们所立的约。」

【士二2】「你们也不可与这地的居民立约,要拆毁他们的祭坛。你们竟没有听从我的话!为何这样行呢?”」

【士二3】「因此我又说:“我必不将他们从你们面前赶出;他们必作你们肋下的荆棘。他们的神必作你们的网罗。”』」

  • 「耶和华的使者」(1节)可能是代表神的天使。「从吉甲上到波金」(1节),可能指约柜从吉甲被搬到伯特利(二十26-28),七十士译本译为「从吉甲上到波金,到伯特利」。这事可能发生在士师时代初期,摩押王攻打耶利哥和吉甲的时候(三13)。「吉甲」(1节)是以色列人进迦南后行割礼、对付肉体的地方(书五9),约书亚的每一次争战都是全军从吉甲出发,又全军回到吉甲(书十15)。「吉甲」使百姓想起自己的割礼就是与神立约的记号(创十七13)。
  • 神所立的约与人不同:人的约若一方违约,另一方就可以毁约;但神所立的约虽然人「没有听从」(2节),神却「永不废弃」,祂必负责把人挽回。因此,神在责备百姓的不顺服之前,首先宣告「我永不废弃与你们所立的约」(1节),让百姓认识祂的恩典与信实。
  • 在人看来,第一章里各支派的争战瑕不掩瑜,是值得庆贺的。神没有立刻阻止百姓的愚昧,而是任凭他们把各种不顺服都暴露够了,才开口宣告:既然百姓不肯顺服(2节;出三十四12-16),所以「我必不将他们从你们面前赶出」(3节)。百姓并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赶走迦南人,而是神替他们赶的;现在百姓既然不肯去赶,神也就不再替他们赶了,而要照着摩西和约书亚的预言,任凭仇敌作百姓肋下的荆棘」(3节;民三十三55),偶像作百姓的「网罗」(3节;书二十三13)
  • 人若「没有听从」神,神就会「任凭」人。不认识神的人把神的「任凭」当作「一帆风顺」,「如同雀鸟急入网罗,却不知是自丧己命」(箴言七23);认识神的人却当知道神的「任凭」乃是管教,应该赶快回转、悔改。

【士二4】「耶和华的使者向以色列众人说这话的时候,百姓就放声而哭;」

【士二5】「于是给那地方起名叫波金(就是哭的意思),众人在那里向耶和华献祭。」

  • 百姓「放声而哭」(4节),可能因为神的使者所宣告的肋下的荆棘」(3节)和「网罗」(3节),让他们想起了约书亚的预言所警告的结果:「使你们在他所赐的美地上速速灭亡」(书二十三13)。因此,他们的哭泣并不是因为悔改,而是惧怕后果。真实的悔改,必然会立刻执行神的命令,赶出迦南人、除掉偶像,但他们哭泣完了却没有实际的行动。神所要的悔改,是「要撕裂心肠,不撕裂衣服。归向耶和华——你们的神」(珥二12),必须「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太三8)。
  • 「波金」(5节)的意思是「哭泣者」,可能在伯特利境内。利百加的奶母底波拉死后,被「葬在伯特利下边橡树底下;那棵树名叫亚伦·巴古」(创三十五8),意思就是「哭泣的橡树」。

【士二6】「从前约书亚打发以色列百姓去的时候,他们各归自己的地业,占据地土。」

【士二7】「约书亚在世和约书亚死后,那些见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大事的长老还在的时候,百姓都事奉耶和华。」

【士二8】「耶和华的仆人、嫩的儿子约书亚,正一百一十岁就死了。」

【士二9】「以色列人将他葬在他地业的境内,就是在以法莲山地的亭拿·希烈,在迦实山的北边。」

【士二10】「那世代的人也都归了自己的列祖。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

  • 一1至三6是士师记的引言,一1到二5是引言的前半部分,指出不顺服乃是整个士师时代百姓失败的根源;二6到三6是引言的后半部分,总结了整个士师时代百姓失败的模式。6-9节引自书二十四28-31,让我们把士师时代的因不顺服而失败,与约书亚时代的因顺服而得胜作对比,认识脱离失败的出路。
  • 「不知道耶和华」(10节),指只知道神的知识,却不认识神的性情,也不把神当神来敬畏;正如以利的两个儿子是熟悉律法的祭司,却「不认识耶和华」(撒上二12)。「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10节),指只知道出埃及、进迦南的故事,但却不认识神的作为,也不存感恩的心;正如新派神学熟悉圣经中的神迹,却坚持用人的方式去强解神的作为。
  • 「那世代的人」(10节),指经历过进迦南的争战的人。「别的世代」(10节)原文是单数,指接下来那个世代。圣经中的一个「世代」通常指40年,以色列人大约于主前1407年进迦南,一个世代以后,就是主前1367年,百姓开始离弃神、拜偶像(11节),甚至连「摩西的孙子、革舜的儿子约拿单」(十八30)也作起了偶像的假祭司。
  • 「那世代的人」虽然没有完全顺服神,但他们经历过神,所以还能「事奉耶和华」(7节)。他们并不是没有教育儿女(申六7),只是在某些事上「没有听从」(2节)神的话,没有严格献上「以色列中出产的十分之一」(民十八21)来供应教导律法的利未人,所以连摩西的孙子都要漂泊谋生(十七7-8),结果却导致下一代从此「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10节)。今天,我们若在儿女面前把现实利益摆在神的上面,儿女所「知道」的就只是一个不必敬畏的神,实际上就是「不知道耶和华」,自然就会去「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11节)。

【士二11】「以色列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去事奉诸巴力,」

【士二12】「离弃了领他们出埃及地的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去叩拜别神,就是四围列国的神,惹耶和华发怒;」

【士二13】「并离弃耶和华,去事奉巴力和亚斯她录。」

  • 「以色列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11节),就是违反了十诫的第一诫: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二十3)。当百姓「不知道耶和华」(10节)以后,自然就会违反第一诫;而违反了第一诫之后,所有的罪都会接踵而来。
  • 「巴力 Baal」(13节)的意思是「主」,是古代中东许多民族所崇拜的雨暴与农作物之神,相当于财神。但各地的巴力神话版本又有许多不同,所以被称为「诸巴力」(11节),如「巴力·毘珥」(民二十五3)、「巴力·迦得」(书十一17)。比较普遍的版本是:每年的雨季就是巴力战胜大水与海洋带来的雨水,旱季就是巴力被死亡与干旱之神摩特(Mot)杀害;而巴力的配偶亚纳特(Anath)把摩特打败之后,巴力又复活,重新带给大地雨水。迦南人认为,秋季的雨量与春季的作物发芽,都是因为巴力与其配偶交合所带来的繁殖力量。
  • 在迦南版本的巴力神话中,「亚斯她录 Ashtaroth」(13节)或「亚舍拉 Asheroth」(三7)是巴力的配偶,是掌管战争与生育的女神。
  • 「事奉巴力和亚斯她录」(13节),实际上就是操纵神明来为自己谋利。迦南人为了促进巴力与其配偶繁殖的力量,在崇拜仪式中与巴力神庙里的男庙妓或女庙妓行淫,以确保他们的牲畜多产、农业丰收,有时还要焚烧儿童献祭。以色列人长期游牧、不熟悉农耕,他们的后代既然「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10节),自然会认为要解决现实问题,就应该吸收迦南人先进的农耕文化,「事奉巴力和亚斯她录」
  • 「列国的神」(12节)不仅包括迦南人的假神,也包括四围列国的假神。人若离弃独一真神,就会发现世界上有太多的假神可以填补内心的空白,美其名曰「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因为真理只有一个,谎言却可以千变万化;永生的道路只有一条,死亡的歧途却可以成千上万。
  • 今天,农耕时代的「巴力」已经不再有吸引力,但却出现了更多市场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时代的新「巴力」,吸引人离开真神:
  1. 「巴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让人抓在手里觉得踏实,如金钱、权力、地位;而真神却要凭信心信靠,「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来十一13)。
  2. 「巴力」是为人服务的,这个「巴力」不灵,就换一个拜;而真神却叫我们放下自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祂(可八34);
  3. 「巴力」是现实的,体贴人的各种欲望,如成功、财富、健康;而真神却注重永恒,要叫我们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十10)。
  4. 「巴力」是可以被操纵的,有各种宗教仪式来积功德、求福气;而真神却叫我们「用心灵和诚实拜祂」(约四23)。

【士二14】「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就把他们交在抢夺他们的人手中。又将他们付与四围仇敌的手中,甚至他们在仇敌面前再不能站立得住。」

【士二15】「他们无论往何处去,耶和华都以灾祸攻击他们,正如耶和华所说的话,又如耶和华向他们所起的誓;他们便极其困苦。」

  • 神用「怒气」(14、20节)不但显出祂的圣洁公义,更显出祂的信实慈爱。因为在进迦南之前,神就知道百姓「是悖逆的,是硬着颈项的」(申三十一27;九13),所以「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14节),不只是为了惩罚罪恶,更是为了领百姓回转。我们所信的不但是一位慈爱的神,也是一位会发「怒气」的神。坚定不移的爱必然会用「怒气」来表达,因为真正爱我们的神,必然会用「怒气」来阻挡「顽梗」(19节)的百姓走向灭亡。
  • 神把百姓「交给」(14节)抢夺他们的人手中,原文是「递出」;「付与」(14节)仇敌的手中,原文是「卖给」。表明是神主动把自己的百姓交给仇敌作奴隶,明明是百姓悖逆,但却是神付出了管教的代价,因为「祢卖了祢的子民也不赚利,所得的价值并不加添祢的资财」(诗四十四12)。
  • 「他们无论往何处去,耶和华都以灾祸攻击他们」(15节),这是摩西和约书亚早已宣告过的神的咒诅(利二十六14-46;申二十八15-68;书二十四20)。神是赐平安的神,也是降灾祸的神(赛四十五7)。百姓若站对了地位,神就赐下祝福;百姓若偏离了,神就降下灾祸让他们苏醒,好回转到神的面前(申三十1)。
上图:巴力和亚纳特。在迦南的宗教中,巴力(Baal)是雨水与农作物的神,每年的雨季就是巴力战胜大水与海洋带来的雨水,旱季就是巴力被死亡与干旱之神摩特(Mot)杀害。而巴力的配偶亚纳特(Anath)把摩特打败之后,巴力又复活,重新带给大地雨水。迦南人认为秋季的雨量与春季的作物发芽,都是因为巴力与其配偶交合所带来的繁殖力量。因此,行淫成为巴力崇拜仪式中的重要一环,关系到牲畜的多产、农业的丰收,所以为了促进巴力与其配偶繁殖的力量,迦南人要与神庙中的庙妓行淫。

上图:巴力和亚纳特。在迦南的宗教中,巴力(Baal)是雨水与农作物的神,每年的雨季就是巴力战胜大水与海洋带来的雨水,旱季就是巴力被死亡与干旱之神摩特(Mot)杀害。而巴力的配偶亚纳特(Anath)把摩特打败之后,巴力又复活,重新带给大地雨水。迦南人认为秋季的雨量与春季的作物发芽,都是因为巴力与其配偶交合所带来的繁殖力量。因此,行淫成为巴力崇拜仪式中的重要一环,关系到牲畜的多产、农业的丰收,所以为了促进巴力与其配偶繁殖的力量,迦南人要与神庙中的庙妓行淫。

【士二16】「耶和华兴起士师,士师就拯救他们脱离抢夺他们人的手。」

【士二17】「他们却不听从士师,竟随从叩拜别神,行了邪淫,速速地偏离他们列祖所行的道,不如他们列祖顺从耶和华的命令。」

【士二18】「耶和华为他们兴起士师,就与那士师同在。士师在世的一切日子,耶和华拯救他们脱离仇敌的手。他们因受欺压扰害,就哀声叹气,所以耶和华后悔了。」

【士二19】「及至士师死后,他们就转去行恶,比他们列祖更甚,去事奉叩拜别神,总不断绝顽梗的恶行。」

  • 百姓只是「极其困苦」(15节)、「哀声叹气」(18节),并没有悔改,但神却主动「兴起士师」来「拯救他们」(16节)。因为人没有办法知道自己走迷了路,只能由神主动用「慈绳爱索牵引他们」(何十一4)回来。
  • 「士师」(16节)是神为百姓兴起的属灵、军事和政治的领袖,也被称为「拯救者」(三9、15)。士师的职责与君王类似,却没有君王的特权:没有就职手续,不能世袭,没有行政机构,没有常备军,不能收税。士师的权柄来自神的同在(18节),能力来自圣灵的膏抹(六34)。本书记录了十二位士师。俄陀聂、以笏、底波拉、基甸、耶弗他、参孙被称为六位大士师,珊迦、陀拉、睚珥、以比赞、以伦、押顿被称为六位小士师。
  • 「行了邪淫」(17节),既是指敬拜迦南假神仪式中的淫乱行为,也是比喻背弃真神敬拜偶像,有如妻子对丈夫不忠。
  • 士师还在世的时候,百姓就「不听从士师」(17节);士师死后,百姓更是肆无忌惮地「转去行恶」(19节)。因为罪的特征就是增长迅速,会使人的属灵光景每况愈下,「比他们列祖更甚」(19节)。如果人的生命没有被改变,正如「狗所吐的,它转过来又吃;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滚」(彼后二22),必然会在「悖逆—>受苦—>哀求—>拯救—>悖逆」的循环中越陷越深,直到灭亡。
  • 「后悔」(18节)原文的意思是「遗憾、怜悯、同情」,并不是说神会改变主意。
  • 11-19节总结了士师时代百姓失败的循环模式,圣灵借此启示了两个最重要的真理:
  1. 人的彻底败坏:亚当的后裔既不可能主动悔改,也不可能救自己脱离罪恶。正如保罗所说的:「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罗三11-12)。
  2. 神的恩典信实:若没有神「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林前十三4)的爱,没有人配得神的救恩;若没有神不离不弃的管教和挽回,没有人肯从灭亡之路上回头。因此,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弗二8)。

【士二20】「于是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祂说:『因这民违背我吩咐他们列祖所守的约,不听从我的话,」

【士二21】「所以约书亚死的时候所剩下的各族,我必不再从他们面前赶出。」

【士二22】「为要借此试验以色列人,看他们肯照他们列祖谨守遵行我的道不肯。』」

【士二23】「这样耶和华留下各族,不将他们速速赶出,也没有交付约书亚的手。」

  • 「试验」(22节)原文的意思是「测验、鉴定、证明」。神「是知道人心的」(王上八39),「祢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祢都写在祢的册上了」(诗一百三十九13)。因此,这「试验」其实是神为百姓预备的考试,不是神需要借着「试验」来看人是否顺服,而是人需要借着「试验」来认识自己的真实光景,因此对肉体的生命彻底不抱希望。
  • 「耶和华留下各族」(23节),容许他们继续成为神百姓的难处,并不是为了败坏人,而是为了造就百姓:1、催逼百姓回转呼求神(20-21节);2、训练百姓认识神的性情、谨守圣约(22节;三4);3、让百姓在争战中经历神,学习神做工的法则(三1-2)。当我们遭遇到神在环境和生命中留给我们的难处的时候,若存「凡事谢恩」(帖前五18)的心,就能看清神在这些难处背后量给我们的生命成长的功课。
未得之地

上图:未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