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记第3章逐节注解、祷读

Standard

【申三1】「『以后,我们转回,向巴珊去。巴珊王噩和他的众民都出来,在以得来与我们交战。」

【申三2】「耶和华对我说:“不要怕他!因我已将他和他的众民,并他的地,都交在你手中;你要待他像从前待住希实本的亚摩利王西宏一样。”」

  • 「巴珊」(1节)就是现代的戈兰高地(Golan Heights),西起加利利海,东至浩兰山(Mt Hauran),南起雅木河(Yarmouk River),北至黑门山。这里草场肥美,是「可牧放牲畜之地」(民三十二1)。「以得来」(1节)建在雅木河畔陡峭的崖壁上,是巴珊地区的交通要道和两个首都之一(一4)。
  • 「巴珊」并不在进迦南的路上,但神却特意引导百姓向北与巨人「巴珊王噩」(1节)交战,是为了消除亚衲族巨人在他们心中留下的阴影(一28),对付百姓心中的「怕」(2节)。三十八年前,摩西劝勉百姓「不要惧怕」(一21、29),但旧世代的百姓却仍旧害怕。现在,神先赐下对亚摩利王西宏的得胜,让万民在以色列人面前都「惊恐、惧怕」(二25),然后才说「不要怕他」(2节),新世代的百姓就能在信心里跟上。因为他们已经在得胜的经历里清楚地知道,只要神说将仇敌交在自己手中(二24),祂就负责为百姓争战(22节;一30)。
  • 「你要待他像从前待住希实本的亚摩利王西宏一样」,意思是把得胜当作献祭,完全奉献给神。

【申三3】「于是耶和华——我们的神也将巴珊王噩和他的众民都交在我们手中;我们杀了他们,没有留下一个。」

【申三4】「那时,我们夺了他所有的城,共有六十座,没有一座城不被我们所夺。这为亚珥歌伯的全境,就是巴珊地噩王的国。」

【申三5】「这些城都有坚固的高墙,有门有闩。此外还有许多无城墙的乡村。」

【申三6】「我们将这些都毁灭了,像从前待希实本王西宏一样,把有人烟的各城,连女人带孩子,尽都毁灭;」

【申三7】「惟有一切牲畜和城中的财物都取为自己的掠物。」

  • 六十座城「都有坚固的高墙,有门有闩」(5节),是摆在缺乏攻城经验的以色列人面前的难题。但既然是神把仇敌交在百姓手中(3节),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百姓再一次学到了信心的功课(二36),从此彻底不会把迦南人「又广大又坚固」的城邑看得「高得顶天」(一28)了。
  • 以色列人「把有人烟的各城,连女人带孩子,尽都毁灭」(6节),意思是完全献给神。「尽都毁灭 חָרַם」原文的意思是「完全地奉献、完全地毁坏」,与以色列人在「何珥玛」把迦南人的城邑「尽行毁灭」(民二十一3)、把西宏王的国「尽都毁灭」(二34)是同一个词,表示百姓把得胜完全奉献给了神,作为神对恶贯满盈的迦南人和亚摩利人的审判。关于怎样理解进迦南过程中的残酷战争,参见民三十一18、31、50注解。
上图:以色列人征服约旦河东亚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的国土,预备进入迦南。

上图:以色列人征服约旦河东亚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的国土,预备进入迦南。

【申三8】「那时,我们从约旦河东两个亚摩利王的手将亚嫩谷直到黑门山之地夺过来。」

【申三9】「(这黑门山,西顿人称为西连,亚摩利人称为示尼珥),」

【申三10】「就是夺了平原的各城、基列全地、巴珊全地,直到撒迦和以得来,都是巴珊王噩国内的城邑。」

【申三11】「(利乏音人所剩下的只有巴珊王噩。他的床是铁的,长九肘,宽四肘,都是以人肘为度。现今岂不是在亚扪人的拉巴吗?)』」

  • 「黑门山」(8节)又称为「西连」(诗二十九6)、「示尼珥」(歌四8)和「西云山」(四48),位于今天以色列北部与黎巴嫩、叙利亚交界的地方,2814米,是以色列的最高峰。冬天山顶有积雪,是约旦河的发源地。
  • 「平原」(10节)指摩押高原。「撒迦」(10节)位于巴珊地的最东面,「直到撒迦」代表整个巴珊都被以色列人占领了。「拉巴」(11节)就是现代约旦的首都安曼,当时是亚扪人的首都(撒下十一1)。
  • 当时还是铜器时代,铁非常珍贵,主要来自陨石,「巴珊王噩」的铁床可能只是包铁或镶铁。床大约长4米、宽1.8米,表明「利乏音人」的后代巴珊王噩身材十分高大。这样的巨人在神面前的不堪一击,除去了百姓心中对亚衲族巨人的畏惧(一28),彻底对付了百姓心中的「怕」(2节)。
上图:黑门山在以色列的最北部,海拔2814米,是以色列的最高峰,位于东黎巴嫩山脉的南部。「西连」是黑门山的腓尼基名。1967年六日战争以后,黑门山的南坡和西坡被以色列控制。

上图:黑门山在以色列的最北部,海拔2814米,是以色列的最高峰,位于东黎巴嫩山脉的南部。「西连」是黑门山的腓尼基名。1967年六日战争以后,黑门山的南坡和西坡被以色列控制。

【申三12】「『那时,我们得了这地。从亚嫩谷边的亚罗珥起,我将基列山地的一半,并其中的城邑,都给了流便人和迦得人。」

【申三13】「其余的基列地和巴珊全地,就是噩王的国,我给了玛拿西半支派。亚珥歌伯全地乃是巴珊全地;这叫做利乏音人之地。」

【申三14】「玛拿西的子孙睚珥占了亚珥歌伯全境,直到基述人和玛迦人的交界,就按自己的名称这巴珊地为哈倭特·睚珥,直到今日。」

【申三15】「我又将基列给了玛吉。」

【申三16】「从基列到亚嫩谷,以谷中为界,直到亚扪人交界的雅博河,我给了流便人和迦得人,」

【申三17】「又将亚拉巴和靠近约旦河之地,从基尼烈直到亚拉巴海,就是盐海,并毗斯迦山根东边之地,都给了他们。」

  • 「以谷中为界」(16节),指以亚嫩谷的谷底为界,南面是摩押。亚嫩河常年有水,河谷很深,许多支流将约旦高原割裂,成为天然的分界线。「亚扪人交界的雅博河」(16节),指雅博河上游由南向北流的一段,东面是亚扪。这两条天然界线非常清楚,有利于按着神的吩咐,不越过界线去碰摩押人和亚扪人的地。
  • 「基尼烈」的意思是「竖琴」,指加利利海,因为湖面的形状像竖琴。「亚拉巴海」、「盐海」就是死海。「毗斯迦山根」指毗斯迦山的山坡,从约旦高原向西下降到约旦河谷。
  • 迦得和流便支派要求留在约旦河东的事,参见民三十二1-42注解。摩西在回顾这事时,并没有提到迦得和流便支派主动来「要」地(民三十二5),而是一再强调是他把地「给了」(12、13、15、16、17节)他们。属世的领袖常常是把功劳归给自己、把责任推给别人,一有机会就「秋后算账」;而属灵的领袖是服事弟兄(太二十25-28)、担当责任(林前十一3)的神的仆人(民十二7),既然已经做了决定,不管出现什么后果都不能翻旧账,更不能诿过于人,而要主动在神面前承担责任。
  • 今天,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地把世界的做法带到教会里来,有了成绩就夸口自己的热心、摆上,如果没有果效,不是埋怨同工冷淡,就是责怪会众挂名。因此,属灵的领袖尤其要注意「不要效法这个世界」(罗十二2),如果我们在神面前存了推诿的心思,就不再是「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太二十五21)。
以色列人进迦南路线和分给两个半支派的地

上图:以色列人进迦南路线和分给两个半支派的地:1、从何烈山到加低斯巴尼亚(申一19)。2、重新开始进迦南的行程,自西珥山从亚拉巴的路,经过以旬迦别,转向摩押旷野的路去,到撒烈溪(申二8-13); 3、从撒烈溪经摩押到亚嫩谷(申二16-19)。4、击败希实本王西宏,占领其地(申二24-36);5、击败巴珊王噩,占领其地(申三1-11)。

上图:亚嫩河谷底雨季的洪水。亚嫩河就是现代约旦的Wadi Mujib旱溪,河谷很深,从海拔900米一直到海平面以下400米的死海。1,300米的高度落差结合来自谷地7条支流的常年流水,使得这里有超过300种植物、10种肉食动物,以及许多永久性与季节性鸟类。

上图:亚嫩河谷底雨季的洪水。亚嫩河就是现代约旦的Wadi Mujib旱溪,河谷很深,从海拔900米一直到海平面以下400米的死海。1,300米的高度落差结合来自谷地7条支流的常年流水,使得这里有超过300种植物、10种肉食动物,以及许多永久性与季节性鸟类。

【申三18】「『那时,我吩咐你们说:“耶和华——你们的神已将这地赐给你们为业;你们所有的勇士都要带着兵器,在你们的弟兄以色列人前面过去。」

【申三19】「但你们的妻子、孩子、牲畜(我知道你们有许多的牲畜)可以住在我所赐给你们的各城里。」

【申三20】「等到你们弟兄在约旦河那边,也得耶和华——你们神所赐给他们的地,又使他们得享平安,与你们一样,你们才可以回到我所赐给你们为业之地。”」

  • 既然是神为百姓争战(22节),得胜不在乎河东两个半支派是否参与。但神要给他们一个操练的机会,让他们与弟兄一同在争战中经历神、学习信心的功课。
  • 同样,今天神要每个信徒活在基督的身体里、实践大使命,也不是因为没有我们的事奉,基督的教会就会瘫痪;没有我们传福音,世人就没有机会得救;而是神要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在事奉中经历神、生命成长,不但得着基督,也被基督得着。

【申三21】「那时我吩咐约书亚说:“你亲眼看见了耶和华——你神向这二王所行的;耶和华也必向你所要去的各国照样行。」

【申三22】「你不要怕他们,因那为你争战的是耶和华——你的神。”』」

  • 神在约旦河东为百姓争战(22节)、让他们得产业(18节),并不是为了让他们停留在河东享受。因为「神向这二王所行的」(21节),是为了安排环境,使百姓更多地经历神,在经历中更深地认识神,更有把握地确信「耶和华也必向你所要去的各国照样行」(21节)。因此,即使属灵的领袖去世了,百姓也不必「怕他们」,因为「那为你争战的是耶和华——你的神」,所以是仇敌在神的百姓面前「惊恐、惧怕」(二25),而不是神的百姓「怕他们」。
  • 今天我们常常在属灵的争战中感到惧怕,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经历「那为你争战的是耶和华——你的神」。世人恨我们、逼迫我们(约十五18-20),其实是因为他们「惊恐、惧怕」,所以我们「不要怕他们」,「因为那在你们里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约壹四4)。我们的主「已经胜了世界」(约十六33),我们该做的就是凭信心支取主的得胜,这样,「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约壹五4)。
  • 百姓的得救,是倚靠神「向法老所行的事」(出六1);百姓的信心增长,是倚靠神「向这二王所行的」(21节)。因此,救恩是恩典,信心也是恩典(弗二8),只靠人的劝勉、教导,并不能产生真实的信心。三十八年前,摩西劝勉百姓「不要惧怕」(一21、29),可是百姓照样害怕、失败。但神所赐的信心,神自己会用信实和恩典来印证、坚固,祂亲自带领百姓在旷野飘流三十八年,使旧人倒毙、新人成长;祂又带领百姓经历河东的得胜,让信心的果效成为他们「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来十一1)。这时摩西再劝勉「不要怕他们」,虽然是同样的道理,但百姓有了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信心,所以就有不一样的回应。
  • 在救赎的历史中,神「向这二王所行的」,与神「向法老所行的事」被放在一起(诗一百三十五8-11),不住地提醒我们:「你们既靠圣灵入门,如今还靠肉身成全吗」(加三3)?所以我们应当「顺着圣灵而行」(加五16),接受圣灵在我们身上的拆毁和建造,才能在真实的信心里「昂然无惧」(民三十三3)地享用神的所做。

【申三23】「『那时,我恳求耶和华说:」

【申三24】「“主耶和华啊,祢已将祢的大力大能显给仆人看。在天上,在地下,有什么神能像祢行事、像祢有大能的作为呢?」

【申三25】「求祢容我过去,看约旦河那边的美地,就是那佳美的山地和黎巴嫩。”」

  • 「祢已将祢的大力大能显给仆人看」原文是「祢已开始将祢的大力大能显给仆人看」(英文ESV、NASB、KJV译本)。因为摩西清楚地知道,征服二王只是征服迦南的序曲(二25、31),他过去所经历的一切神的作为,只是刚刚「开始」。因此,摩西更渴慕经历神应许的完全成就,经历神的荣耀。
  • 神最后成全了摩西的这个盼望,摩西后来在异象中与登山变像的主耶稣一同显现(路九30-31),见证了神的国荣耀的降临(路九27)。

【申三26】「但耶和华因你们的缘故向我发怒,不应允我,对我说:“罢了!你不要向我再提这事。」

【申三27】「你且上毗斯迦山顶去,向东、西、南、北举目观望,因为你必不能过这约旦河。」

【申三28】「你却要嘱咐约书亚,勉励他,使他胆壮;因为他必在这百姓前面过去,使他们承受你所要观看之地。”」

【申三29】「于是我们住在伯·毗珥对面的谷中。』」

  • 「耶和华因你们的缘故向我发怒」(26节),指摩西在加低斯没有完全遵行神的吩咐,动了血气、「用杖击打磐石两下」,所以神宣告:「你们必不得领这会众进我所赐给他们的地去」(民二十10-12)。
  • 「毗斯迦」的意思是「裂缝」。「毗斯迦山顶」(27节)和尼波山可能是亚巴琳山脉中的两座山峰(三十二49;三十四1),可以俯瞰耶利哥、远眺应许之地。天气晴朗时,可以看见北面的黑门山、他泊山和基利波山,中央山地的基利心山、以巴路山,南面的隐基底。
  • 「伯·毗珥对面的谷」,可能是尼波山脚的穆萨旱溪(Wadi Ayun Musa),摩西最后葬在这谷中(三十四6)。
  • 神对摩西祷告的回应是:「罢了」(26节),而对保罗祷告的回应是「我的恩典够你用的」(林后十二9)。因此,祷告不是向神坚持要什么,更不是指挥神为自己做事,而是与神交通,明白神的心意。当神没有立刻应允我们的时候,更是我们学习体会神心意的好时机,因为「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祂的人吗」(太七11)。
  • 摩西忠心事奉了四十年,此时「眼目没有昏花,精神没有衰败」(三十四7),但到了迦南地的门口却不能进去。在人看,这是功亏一篑,是极大的遗憾;但在神的旨意里,这一点属地的亏损,却能显明更大的见证。神是有「大力大能」(24节)的神,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祂所要成就的事。因此,神不应允摩西的「恳求」(23节),并不是因为祂不能给摩西健康的身体,也不是因为祂不肯赦免摩西的过失,而是因为祂要显明更美的旨意:
  1. 神不允许旧世代进入迦南(诗九十五11),是要提醒我们:「他们不能进入安息是因为不信的缘故」(来三19),好让「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来四11)。摩西在加低斯所犯的错误正是「不信」(民二十12),所以神也要使摩西成为一个见证:即使是神所重用的仆人,若不是在信心里事奉,也照样「不能进入安息」。我们若事奉神久了,很容易会懈怠下来,不再仰望神话语的新鲜供应,而是每天啃属灵的「老本」,渐渐地事奉就不是出于信心,而是倚靠肉体、倚靠势力,越事奉越不得安息。
  2. 神「打发」摩西带领百姓出埃及(出三10),却「嘱咐」约书亚带领百姓进迦南(28节),带领的仆人变了,神的计划却照样进行。神借着这个安排提醒每个神的仆人:不是主人需要仆人,而是仆人需要主人;不是事奉需要人,而是人需要事奉;不是人在事奉中帮助神,而是神在事奉中造就人。因此,神的仆人应当甘心放下自己,「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罗十二3),只要忠心完成主人交托的那点「栽种」或「浇灌」,「收获」却不必在我,因为「栽种的,算不得什么,浇灌的,也算不得什么;只在那叫他生长的神」(林前三7)。所以忠心的仆人应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埋头付上「金、银、宝石」(林前三12)的代价,主自己会负责「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徒二47);不可追求「收获在我」,以致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做出用「草木、禾秸」(林前三12)速成的豆腐渣工程(林前三14)。
  3. 「约书亚」(28节)的希腊文就是「耶稣」。「律法本是借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约一17)。因此,神不允许摩西进入迦南,正是向我们预告那个更伟大的救赎计划:神允许摩西在「毗斯迦山顶」(27节)看到迦南美地,但却「不能过这约旦河」(27节),只让他安排约书亚带领百姓进入迦南、承受产业(28节),进入神的安息(诗九十五11)。但「若是约书亚已叫他们享了安息,后来神就不再提别的日子了」(来四8)。所以,这件事只是一个预表,要表明摩西所代表的律法并不能领人进入安息,因为「律法既因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罗八3),所以「他们不能进入安息是因为不信的缘故」(来三19);但神要差遣「约书亚」所预表的那位「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来十二2),领我们进入真正的应许之地,让我们在信心里得享永远的安息。
上图:从毗斯迦山/尼波山远眺应许之地。毗斯迦山可能就是现代的Ras es-siyagha,是亚巴琳山脉中第二高峰,海拔约800米,与尼波山相连,可以俯瞰死海和迦南地。亚巴琳是摩押高原西方边缘上的一大片陡峭的斜坡。

上图:从毗斯迦山/尼波山远眺应许之地。毗斯迦山可能就是现代的Ras es-siyagha,是亚巴琳山脉中第二高峰,海拔约800米,与尼波山相连,可以俯瞰死海和迦南地。亚巴琳是摩押高原西方边缘上的一大片陡峭的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