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第12章逐节注解、祷读

Standard

【来十二1】「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

【来十二2】「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或译:仰望那将真道创始成终的耶稣)。祂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

【来十二3】「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

  • 十二章的主题是「圣徒不可弃绝作儿子的救恩」,与第二章「圣徒不可忽略作儿子的救恩」前后呼应。本章包括四个部分:
    1. 忍耐奔跑信心之路(1-3节);
    2. 忍受儿子所受管教(3-17节);
    3. 来到天上长子总会(18-24节);
    4. 谨守儿子顺服责任(25-29节)。
  • 1-3节的主题,是「忍耐奔跑信心之路」,使用了罗马运动场上赛跑的比喻。
  • 「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1节),比喻十一章所列的旧约信心榜样,就像罗马运动场四围看台上众多的观众,正在激励新约信徒奔跑信心之路,等候他们一起成为「完全」(十一40)、进入「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23节)。而信徒若要坚持跑到终点,就必须:
    1. 「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1节),指竞赛者要轻装上阵,脱去容易妨碍比赛的外套;比喻信徒应当除去一切妨碍信心的事物,包括罪和「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路八14)。信心之旅是漫长的,有人半途而废、有人虎头蛇尾,都是因为背负了太多的累赘、消耗了过多的精力。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学会说「不」,因为神要我们完成的是一生的长跑、而不是一时的短跑。
    2. 「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1节),指竞赛者不能选择自己的路程,比喻每个人的信心之路都不是自己选的,而是神指定的。神「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不是短跑、而是长跑,不是为了胜过别人、而是为了到达终点,所以耐力比速度更重要。
    3. 「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2节),可译为「专一注视耶稣,就是那位信心的创造者和完成者」(新译本)。信心之路的终点,是「坐在神宝座的右边」(2节)的耶稣基督。奔跑者要始终专一注视主耶稣,就像竞赛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终点,才能不致动摇或偏离。因为祂是我们信心的「创造者和完成者」,不但赐给我们奔跑天路的信心(弗二8),而且赐给我们奔跑到底的能力(林后十二9),更作为领我们奔跑的「元帅」(二10)和忍耐受苦的榜样(2节),使祂所赐的信心能得以完全(十一40)。「创始」(2节)原文和「元帅」是同一个词。
    4. 主耶稣「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2节),因为祂知道「十字架」并不是终点,而是通往宝座、得着荣耀(约十七1)的道路。因此,当我们半路疲惫、灰心丧胆的时候,应当思想「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3节)主耶稣,把注意力集中在基督身上,才能坚持到底、身心「免得疲倦灰心」(3节)。
上图:以弗所运动场(Ephesus Stadium),始建于主前3世纪的希腊时代,尼禄时代被重修。这个运动场可容纳25000名观众,用来举行庆典、运动会、斗兽和角斗士竞技,许多基督徒也被扔在这里喂狮子。「如同云彩围着我们」(来十二1),原文就是形容运动场周围看台上的观众。

上图:以弗所运动场(Ephesus Stadium),始建于主前3世纪的希腊时代,尼禄时代被重修。这个运动场可容纳25000名观众,用来举行庆典、运动会、斗兽和角斗士竞技,许多基督徒也被扔在这里喂狮子。「如同云彩围着我们」(来十二1),原文就是形容运动场周围看台上的观众。

【来十二4】「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

【来十二5】「你们又忘了那劝你们如同劝儿子的话,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祂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

【来十二6】「因为主所爱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

【来十二7】「你们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

【来十二8】「管教原是众子所共受的。你们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儿子了。」

【来十二9】「再者,我们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们,我们尚且敬重他,何况万灵的父,我们岂不更当顺服祂得生吗?」

【来十二10】「生身的父都是暂随己意管教我们;惟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祂的圣洁上有分。」

【来十二11】「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

  • 3-17节的主题,是「忍受儿子所受管教」。
  • 「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4节),可能是用运动场的拳击项目作比喻,提醒我们,神很少带领我们到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牺牲的地步,但我们却常常在信心之路上「疲倦灰心」(3节),甚至开始怀疑神的爱。因此,信徒应当明白,我们「所忍受的」(7节)逆境,乃是神在爱中的管教,目的是为了训练我们。
  • 5b引自七十士译本箴三11,指出对于管教的两种错误态度:
    1. 「轻看主的管教」(5节),没有学到功课。。
    2. 「灰心」丧志,不进反退。
  • 第6节引自七十士译本箴三11-12,正确的态度是认识管教的意义:「主所爱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管教是神爱的记号,也是神儿子名分的标志,因为:
    1. 被神管教是得产业的证据(7-8节)。因为神的管教是为了训练自己的儿女(申八5),让他们能学会顺从(五8)、承担责任、承受产业。人若从来没有经历过管教,恰恰暴露他们的身分「就是私子,不是儿子」(8b);因为当时在婚姻之外所生的「私子」是没有权利和地位的,父亲不会耗费精力管教他们。
    2. 顺服管教是得永生的途径(9-10节)。因为神的管教是基于更高的权柄(9节)和智慧(10节),「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祂的圣洁上有分」(10节)。信徒成圣的地位,是在基督里白白得着的;但要活出神生命里的「圣洁」,却是父神管教出来的。「万灵的父」(9节),指神是我们属灵生命的父。
    3. 忍受管教的结果是正面的(11节)。「愁苦」(11节)并不是神管教我们的目的,祂是要我们经历管教以后、得着真正永恒的「快乐」(11节)。受苦与人有益(诗一百一十九67、71),正如修剪会使果树结果子更多(约十五2);我们若顺服管教,就能「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11节)。「那经练过的人」(11节),可译为「那经过锻炼的人」(和合本修订版),指经过运动员训练的人;运动员在艰辛的比赛后享受休息,就像「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的果子」(和合本修订版)。
上图:主前500年的希腊双耳瓶,上面的图案是拳击赛。右边的选手举起右手食指表示认输。主前688年,希腊人开始把拳击项目加入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

上图:主前500年的希腊双耳瓶,上面的图案是拳击赛。右边的选手举起右手食指表示认输。主前688年,希腊人开始把拳击项目加入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

【来十二12】「所以,你们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

【来十二13】「也要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致歪脚(或译:差路),反得痊愈。」

【来十二14】「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并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

【来十二15】「又要谨慎,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来扰乱你们,因此叫众人沾染污秽;」

【来十二16】「恐怕有淫乱的,有贪恋世俗如以扫的,他因一点食物把自己长子的名分卖了。」

【来十二17】「后来想要承受父所祝的福,竟被弃绝,虽然号哭切求,却得不着门路使他父亲的心意回转。这是你们知道的。」

  • 信徒若是认识了管教的意义(4-11节),就应当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奔跑信心之路:
    1. 「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12节)引自赛三十五3,也是竞技场中的比喻,比喻不再疲倦灰心、重新得力。
    2. 「要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致歪脚,反得痊愈」(13节),引自箴四26,继续竞技场的比喻,比喻不偏离正路、直奔终点。
  • 信徒在逆境之中,若要「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了」,必须做到三点:
    1. 「要追求与众人和睦」(14节)。一个受过管教的人,才能「结出平安的果子」(10节),与肢体彼此相交。
    2. 「要追求圣洁」(14节)。一个受过管教的人,才能「在祂的圣洁上有分」(10节),与神相交,因为「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14节;太五8)。
    3. 「又要谨慎」(15节),免得在逆境之后,「有人失了神的恩」(15节),导致「众人沾染污秽」(15节)、属灵「淫乱」(16节)、「贪恋世俗」(16节),失去基督身体的见证。15节引自申二十九18。
  • 16-17节把以扫作为「失了神的恩」的例子:
    1. 以扫的「淫乱」,可能指属灵的淫乱、「贪恋世俗」。
    2. 「他因一点食物把自己长子的名分卖了」(16节),「长子的名分」原文是复数,指长子的承受产业的权利,包括双份的产业(申二十一17)、成为一家之主等。以扫轻看这名分,为贪一时口腹之欲,就把「长子的名分」卖给了雅各(创二十五29-34)。逆境中的信徒最大的试探,就是背弃信仰,放弃「长子的名分」和「天上诸长子之会」(23节)中的席位。
    3. 「后来想要承受父所祝的福,竟被弃绝」(17节),因为父亲的祝福是长子继承权的一部分,以扫放弃了「长子的名分」,所以也失去了父亲给长子的祝福。
    4. 「虽然号哭切求,却得不着门路使他父亲的心意回转」(17节),指父亲无法把已经给雅各的祝福转给以扫(创二十七35),所以以扫无论如何「号哭切求」,也无法重新得回「神的恩」。这并不是说以扫再也没有重新悔改的机会,因为以扫所「号哭切求」的并不是悔改的机会,而是父亲的祝福(创二十七34、38)。这也不是说已经重生得救的真信徒会失去救恩,因为以扫只是有「长子的名分」,还没有真正承受长子的祝福;而真信徒就像已经承受祝福的雅各,是「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一14)、「那承受应许的人」(六17),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28节),就永远也不会失去。因为基督作为「新约的中保」,负责「叫蒙召之人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九15)。

【来十二18】「你们原不是来到那能摸的山;此山有火焰、密云、黑暗、暴风、」

【来十二19】「角声与说话的声音。那些听见这声音的,都求不要再向他们说话;」

【来十二20】「因为他们当不起所命他们的话,说:『靠近这山的,即便是走兽,也要用石头打死。』」

【来十二21】「所见的极其可怕,甚至摩西说:『我甚是恐惧战兢。』」

【来十二22】「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

【来十二23】「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

【来十二24】「并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

  • 18-24节的主题,是「来到天上长子总会」,这是信心之路的终点。
  • 18-21节是一幅暴风骤雨中的战兢画面,象征旧约之下人和神之间的关系:
    • 旧约的信徒在灵里来到的是「那能摸的山」(18节),也就是神颁布律法的西奈山(出十九11)。这山虽然能摸,却不允许随意靠近(20节;出十九12-13),亲近神的路尚未显明(九8)。
    • 18-21节是神在西奈山颁布律法时的威严景象(出十九12-22;二十18-21;申五23-26;九19)
  • 22-24节是一幅暴风雨之后的敬拜画面,象征新约之下人和神之间的关系:
    • 「锡安山」(22节)原指耶路撒冷城南面的山丘,后来被用来代称整个圣殿山(弥四2)和耶路撒冷城(赛十32),象征神国的属灵治理中心(弥四7)。
    • 新约的信徒在灵里已经「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22节),成为「天上的耶路撒冷」的儿女(加四26),亲近神的道路已经打开了(四16)。在「永生神的城邑」里有五样事物,组成了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中心是神:
      • A. 「千万的天使」(22节)。
      •  B. 「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23a);
      •   C. 「审判众人的神」(23b);
      •  B1. 「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23c);
      • A1. 「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24节)。
    • 「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可译为「名字记录在天上众长子的盛会」。「名字记录在天上」,代表公民权。「众长子」,指所有得救的新旧约圣徒,他们都与神的「长子」(一6)基督联合,有权承受神「所应许永远的产业」(九15)。
    • 「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指所有去世的新旧约圣徒,他们因基督,与神的关系已成为完全(十14;十一40),得以通过神的审判。
    • 主耶稣「所洒的血」是新约的立约之血。「亚伯的血所说的」(24节)是控告和惩罚(创四10),从神面前驱逐罪人(创四14);而「这血所说的」(24节)是赎罪和赦免,邀请罪人亲近神,所以「更美」(24节)。

【来十二25】「你们总要谨慎,不可弃绝那向你们说话的。因为,那些弃绝在地上警戒他们的尚且不能逃罪,何况我们违背那从天上警戒我们的呢?」

【来十二26】「当时祂的声音震动了地,但如今祂应许说:『再一次我不单要震动地,还要震动天。』」

【来十二27】「这再一次的话,是指明被震动的,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动的常存。」

【来十二28】「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

【来十二29】「因为我们的神乃是烈火。」

  • 25-29节的主题,是「谨守儿子顺服责任」。新约的信徒(22-24节)比旧约的百姓(18-21节)有更大的亲近神的权利,也伴随着更大的顺服神的责任。
  • 「不可弃绝那向你们说话的」(25节),指不可弃绝基督的立约之血(24节)。
  • 「弃绝在地上警戒他们的」(25节),指违背神在西奈山通过摩西颁布的律法(18-21节)。
  • 「违背那从天上警戒我们的」(25节),指违背神从天上借着祂儿子向我们启示的福音(一2)。
  • 「当时祂的声音震动了地」(26节),指神在西奈山上颁布旧约律法(18-21节;出十九18)。
  • 「再一次我不单要震动地,还要震动天」(26节),引自该二6。「再一次」,指主耶稣再来时「天势都要震动」(太二十四29;可十三25;路二十一26),基督要施行审判,把一切能「被震动的」(27节)暂时之物都除去,只有「那不被震动的」(27节)永恒事物得以常存。在审判的时候,「被震动的」都是没有价值的,包括一切旧造和犹太教。「那不被震动的」才是有价值的,包括神「不更改的」(六17)应许和旨意、基督「长久不更换的」(七24)祭司职任、祂所献「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十12),也包括信徒因基督而有的「永远得救」(五9)和「所应许永远的产业」(九15)。
  • 虽然新约的信徒还在「寻求那将来的城」(十三14),但在灵里已经「得了不能震动的国」(28节),成为神的长子(23节)。因此,我们不但不能在逆境中退后,还应当用感恩回应;而感恩的表现,是「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28节),因为「神乃是烈火」(29节),新约和旧约是同一位神(18节;申九3)。

希伯来书第11章逐节注解、祷读

Standard

【来十一1】「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来十一2】「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

  • 十一章的主题是「因着信等候应许的见证人」,也就是那些「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的人」(十39),与六12-15平行。
  • 作者从神的创造开始,用旧约历史上各种不同模式的信心例子,鼓励信徒「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六12)。因为我们里面都有相同的信心,这信心不是出于自己,而是来自「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十二2)。为此,本章用「因着信」作关键词,组成了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 A. 信心的特征(1-2节);
    •  B. 七个信心的例子(3-12节);
    •   C. 信心的终点(13-16节);
    •  B1. 十二个信心的例子(17-38节);
    • A1. 信心的完全(39-40节)。
  • 第1节可译为「信就是对所盼望之事有把握,对未见之事有确据」(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这并不是信心的定义,而是信心的特征,也就是信心在人的生命里所产生的功效。正如林前十三4-7并不是对「爱」下一个正式的定义,而是描述爱的特征。
    • 「所盼望之事」,就是将来才会发生的事,包括「进荣耀里去」(二10)、「安息日的安息」(四9)、「永远的产业」(九15)、「更美长存的家业」(十34)、「那将来的城」(十三14)。这些未来的事都是根据神的应许,虽然还没有发生,但信心却能让人对应许充满把握,确信「所盼望之事」必能实现。
    • 「未见之事」,就是肉眼看不见的事,包括那不能看见的神(十一27)、天上的圣所(八2)、替信徒代求的基督(七25)、天上的耶路撒冷(十二22-24)、不能震动的国(十二27、28)。这些属灵的事都是根据神的启示,虽然肉眼看不见,但信心却能让人对启示产生回应,确信「未见之事」真实存在。
  • 第2节可译为「古人因着这信获得了赞许」(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得着了神的喜悦(6节),从正面表达「义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十38)。
    • 「古人」指旧约历史中的圣徒,他们同样是因信称义,所信的是神在旧约中应许的「那座有根基的城」(10节)、「更美的家乡」(16节),从洪水中得拯救(7节)、得地为业(8-9节)、得后裔(11-12节)、从死里得回儿子(19节)、得祝福(20-21节)和赏赐(26节)等等。
    • 旧约中的这些应许,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预表基督,所以最终的成就都是在基督再来的时候(40节)。
  • 对于属灵的婴孩(五13),神可能会「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迹、奇事和百般的异能,并圣灵的恩赐」(二4)来见证福音,让人经历祂的信实。但神并不会让人满足于现在、停留在眼见,而是要领我们「长大成人」(五14),因信等候那些将来的事、仰望那些未见的事。因为在神的救恩计划里,现在所见的是有限的,将来未见的是无限的,「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四18)。因此,信心是信徒的基本生活方式,恩典不是立等可取的快餐,而是让我们有力量用「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四2),学会忍耐到底(三6、14),使我们「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着所应许的」(十36)。

【来十一3】「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借神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

  • 3-12节用七个「因着信」,列举了七个信心的例子。
  • 第一个例子,是相信神的创造。第3节可译为「因着信,我们知道这宇宙是借神的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由可见的造出来的」(英文ESV、NASB译本)。因此,是信心使人能相信《创世记》第一章。
    • 古代的希腊人认为,看得见的宇宙源于先存的物质元素,但现代科学的研究结果却证明,「所看见的并不是由可见的造出来的」,看得见的物质和看不见的能量可以互相转换。我们所见的宇宙,并不能解释其本身的来源,现代科学并不能以纯物质的理论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存在。相反,当科学深入到量子层次的时候,忽然发现基本粒子可能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测不准了;当科学扩大到宇宙层次的时候,竟然发现组成宇宙的95.1%可能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暗能量。
    • 神「立大地根基的时候」,并没有人在场(伯三十八4)。从来没有人见过创造的过程,也从来没有人能在实验室验证宇宙起源的理论,只能「因着信」推测。有些人「因着信」,认为宇宙是大爆炸来的;而基督徒「因着信」,「知道这宇宙是借神的话造成的」,「祂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诗三十三9)。这既不是根据人的观察、也不是根据逻辑推理,而是对神的启示(创一1-31)作出的信心回应,因为信心能让人「对未见之事有确据」,使我们能认识神的创造和护理。

【来十一4】「亚伯因着信,献祭与神,比该隐所献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称义的见证,就是神指他礼物作的见证。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

  • 第二个例子,是亚伯献祭。第4节可译为「因着信,亚伯献祭与神,比该隐所献的更蒙悦纳,因此被称赞为义人,神借着接受他的礼物来称赞他。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英文ESV、NASB译本)。因此,是信心使亚伯的献祭能蒙神悦纳。
  • 该隐「自己的行为是恶的」(约壹三12),所以神「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创四5)。亚伯被神「称赞为义人」,结果却是被该隐嫉妒、杀害(创四8),似乎毫无益处。但实际上,这并非最终的结局,「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信心不但能使亚伯超越死亡、得着永生(十39),而且也一直向历世历代所有的人传递这一信息(十二24):信心能胜过死亡、讨神喜悦(4节)。

【来十一5】「以诺因着信,被接去,不至于见死,人也找不着他,因为神已经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经得了神喜悦他的明证。」

【来十一6】「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

  • 第三个例子,是以诺被提。亚伯因信被杀,以诺却因信被神接走,没有经过肉身的死亡。因此,信心不但使人得神喜悦,并且超越肉身的生死。
  • 「神喜悦他的明证」(5节),指「以诺与神同行」(创五24),证明他已经得到了神的喜悦。而他既然得到了神的喜悦,证明他必定是有信心的。因为一个人无论做了多少善事、献上什么祭物,迟早还是会犯罪,不能让神喜悦。只有信心才能使人被神「称义」(4节),所以说「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6节)。这句话的反面,就是「义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十38)。
  • 能使人「到神面前来」(6节)亲近神、「得神喜悦」的信心,包括两个方面:
    1. 「信有神」,因为信心是「对未见之事有确据」(1节和合本修订版)。亲近一位我们不信其存在的神,或者亲近一位臆想出来的神,都是毫无意义的。信心让我们所信的,是那位主动启示自己(一1-2;出三14)、并且赐下信心来认识祂的神(十二2;弗二8)。
    2. 「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因为信心是「对所盼望之事有把握」(1节和合本修订版)。以诺所追求的「赏赐」(十35),就是与神同在,所以神就「把他接去了」(5节)。神主动赐下应许,使人能亲近祂(六17-18)、得赏赐(十35;创十五1)。一个人若信有神,却不相信神的应许,等于不信。

【来十一7】「挪亚因着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预备了一只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

  • 第四个例子,是挪亚造方舟。「未见的事」(7节),指洪水的审判和借方舟获救(创六13-14)。因此,是信心使挪亚「对未见之事有确据」(1节和合本修订版)、能回应神的启示,并且产生了三个功效:
    1. 「使他全家得救」(7节),比亚伯和以诺的得救范围更广泛,证明「义人必因信得生」(十38)。
    2. 使挪亚「定了那世代的罪」(7节),因为挪亚对神的信心、敬畏和顺服,使「那世代」的不信更为突出。
    3. 使挪亚「动了敬畏的心」(7节),「凡神所吩咐的,他都照样行了」(创六22),也过着与信心相符的公义生活,因此被神称为「义人」(创六9),「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7节)。

【来十一8】「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

  • 第五个例子,是亚伯拉罕离开家乡。挪亚造方舟的目标是明确的,但亚伯拉罕「遵命出去」(8节)、离开家乡迦勒底的吾珥的时候(创十一28),「还不知往哪里去」(8节),完全没有目标。因此,是信心使人能回应神的呼召,放弃可见的、已知的世界,去寻找一个不可见的、未知的家乡(14节)。
  • 神呼召亚伯拉罕的时候,只说「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创十二1),直到把亚伯拉罕一步步带到了迦南,才应许「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创十二7)。因此,得地为业的应许,并不是亚伯拉罕「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8节)的动力,而是他因信顺服呼召的「赏赐」(6节;十35)。

【来十一9】「他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像在异地居住帐棚,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一样。」

【来十一10】「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

  • 第六个例子,是亚伯拉罕在应许之地寄居。
  • 亚伯拉罕「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8节)固然首先是「应许之地」(9节)迦南(创十二7;十三15;十七8),但信心却使他知道,神所赐「永远的产业」(九15)乃是「那座有根基的城」(10节)。因此,亚伯拉罕最终目的地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天上,所以他和儿子以撒、孙子雅各是以「作客」(9节)的心态暂时寄居在「应许之地」,「好像在异地居住帐棚」(9节),在居无定所、不能安顿的环境中等候神的应许。
  • 第10节可译为「因为他等候着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设计和建造的」(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这城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十二22;加四26),是「神所设计和建造的」属灵圣城。亚伯拉罕一生都在临时的「帐棚」里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今天已经到达这城(十二22-23),但这城仍是「那将来的城」(十三14;启二十一2)。

【来十一11】「因着信,连撒拉自己,虽然过了生育的岁数,还能怀孕,因她以为那应许她的是可信的。」

【来十一12】「所以从一个仿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孙,如同天上的星那样众多,海边的沙那样无数。」

  • 第七个例子,是撒拉生子。
  • 神应许年迈的撒拉将要生一个儿子(创十七15-16;十八12-15),虽然她一开始有怀疑(创十八12),但信心却使她改变了态度,「因她以为那应许她的是可信的」(11节)。
  • 「一个仿佛已死的人」(12节),原文是阳性,指亚伯拉罕。

【来十一13】「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来十一14】「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

【来十一15】「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

【来十一16】「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祂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 13-16节是对列祖信心的总结,表明信心的终点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天上(16节)。
  • 「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13节),指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撒拉到死都没有看见子孙像天上的星那样众多(12节),也没有看见他们的子孙得迦南的地业(9节)。但信心却使他们「从远处望见」(13节;申三24-27)。灵里「望见」的功效,使他们能「欢喜迎接」(13节)。一个目标在天上的人,必然会甘心「承认自己在地上是客旅是寄居的」(13节;创二十三4;四十七9),用实际的生活「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14节),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10节)、天上「更美的家乡」(16节)。这正表明「信就是对所盼望之事有把握,对未见之事有确据」(1节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 列祖「所离开的家乡」(15节),指当时文明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当他们在落后的迦南地寄居时,难免「想念所离开的家乡」(15节),正如出埃及的以色列人难免想念埃及的土产(民十一5)。但是,信心却使他们「羡慕更美的家乡」,不再走回头路(创二十四6-8;三十25),而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腓三13-14)。因此,一个因信得生的犹太信徒,不应该再回到犹太教;一个因信称义的外邦信徒,也不应该再回到世界。
  • 虽然圣经记载了这些族长的许多软弱之处,但神却乐意向人启示自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出三6;徒三13)。因为他们对神应许的信心,使「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16节),证据就是「祂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16节),现在他们已经活在天上那座城里(十二23;路二十37-38);正如主耶稣「称他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二11),证据就是祂已经在天上为信徒「预备地方」(约十四2)。
上图:约旦Wadi Rum的日落。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摩西都曾观看这样的日落。「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来十一13),但「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祂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来十一16)。

上图:约旦Wadi Rum的日落。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摩西都曾观看这样的日落。「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来十一13),但「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祂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来十一16)。

【来十一17】「亚伯拉罕因着信,被试验的时候,就把以撒献上;这便是那欢喜领受应许的,将自己独生的儿子献上。」

【来十一18】「论到这儿子,曾有话说:『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

【来十一19】「他以为神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他也仿佛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

  • 17-38节用十二个「因着信」,列举了十二个信心的例子。
  • 亚伯拉罕信心的顶峰,就是「把以撒献上」(17节;创二十二1-18)。神命令亚伯拉罕离开吾珥,是要他放弃过去;而命令他「把以撒献上」,却是要他放弃未来。如果以撒被献为祭,神所应许「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18节)将如何应验呢?这样让人无法理解的命令,正是对亚伯拉罕的信心的「试验」(17节)。这「试验」不是为了考倒亚伯拉罕,也不是借此探明亚伯拉罕是否真有信心、是否爱儿子过于爱神,而是要亚伯拉罕经过「试验」,在最深之处学习对神完全的信靠,真正认识耶和华以勒(创二十二14),信心因此大大增长。
  • 以撒并不是亚伯拉罕唯一的儿子,亚伯拉罕还有以实玛利(创十六15)及由基土拉所生的六个儿子(创二十五1-2、6);但以撒却是亚伯拉罕「独一无二」的儿子,因为只有他是按照神的应许生的(创十七16、19;十八10、14;二十一2),凭应许生的才是承受应许的「后裔」,靠肉体生的并不能承受应许。
  • 19节可译为「 亚伯拉罕认定,神能使人从死人中复活,因此,就喻意说,他的确从死里得回他的儿子」(新译本,英文ESV译本)。亚伯拉罕相信神的应许绝不落空(18节),也相信神的命令不可违背。因此,当神的应许与命令似乎矛盾的时候,信心使亚伯拉罕相信神能叫以撒从死里复活(创二十二5),正如祂能叫「一个仿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孙」(12节)。虽然神阻止了以撒被杀(创二十二10-12),但实际上,亚伯拉罕已经把他献上为祭、将他置于死地了。因此,以撒好像经过了死亡,亚伯拉罕好像是「从死里得回他的儿子」。信心不但能使人「欢喜领受应许」(17节),而且能甘心顺服地将所领受的应许「献上」(17)。

【来十一20】「以撒因着信,就指着将来的事给雅各、以扫祝福。」

【来十一21】「雅各因着信,临死的时候,给约瑟的两个儿子各自祝福,扶着杖头敬拜神。」

【来十一22】「约瑟因着信,临终的时候,提到以色列族将来要出埃及,并为自己的骸骨留下遗命。」

  • 以撒「指着将来的事给雅各、以扫祝福」(20节),是因为信心使他有把握神的应许必会成就在他的后裔身上。
  • 雅各「给约瑟的两个儿子各自祝福」(21节;创四十八15-16),是因为信心使他有把握神将会赐下应许之地,所以预先把长子的双倍产业分给约瑟支派,并且「扶着杖头敬拜神」(创四十七31七十士译本),感谢神的应许。
  • 约瑟虽然在埃及居住了九十三年(创三十七2;五十26),但却「为自己的骸骨留下遗命」(22节;创五十25),要后代把自己的骸骨搬回迦南。因为信心使他有把握神必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回到应许之地(创十五13、16;五十24)。
  • 以撒、雅各和约瑟的信心都持续到「临终」(22节)。真实的信心一旦开始,即使中间有高低起伏,也必能持守到底(三14);因为这信心不是出于人自己,而是来自「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十二2)

【来十一23】「摩西生下来,他的父母见他是个俊美的孩子,就因着信,把他藏了三个月,并不怕王命。」

【来十一24】「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

【来十一25】「他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

【来十一26】「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

【来十一27】「他因着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

【来十一28】「他因着信,就守(或译:立)逾越节,行洒血的礼,免得那灭长子的临近以色列人。」

  • 23节可译为「因着信,摩西生下来,他的父母见他是个俊美的孩子,把他藏了三个月,并不怕王的命令」(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信心使摩西父母看出神在这个俊美的孩子身上有特别的旨意,所以才有勇气违背法老杀害所有希伯来男婴的命令(出一22)「把他藏了三个月」(出二2),直到神允许的时间到来(出二5)。
  • 25节可译为「他宁可和神的百姓一同受苦,也不愿在罪中享受片刻的欢乐」(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信心使摩西确信那些卑微的希伯来奴隶是承受应许的「神的百姓」,所以甘愿放弃王子的身份(出二11)、「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24节)。因为摩西一旦确信神对百姓的应许,如果仍然留在宫廷之中,等于漠视神的应许,犯了背道之罪,所以他「不愿在罪中享受片刻的欢乐」。
  • 26节直译是「他看基督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专心注目所要得的赏赐」(英文ESV译本)。摩西「和神的百姓一同受苦」,与基督日后所受的是同样的凌辱(十二3;十三13)。但信心使摩西不是注目在眼见的苦难和凌辱上,而是专心注目他「所要得的赏赐」,这赏赐是从「赏赐那寻求祂的人」(6节)的神而来「更美长存的家业」(十34)。这正表明「信就是对所盼望之事有把握」(1节和合本修订版)。
  • 信心使摩西能放弃眼见的富贵和安逸,敢于「离开埃及,不怕王怒」(27节;出二11-15)。他之所以在旷野能「恒心忍耐」(27节),也是因为信心的眼睛使他能「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27节),因此连上了超越自己的能力源头(诗十六8)。这正表明信就是「对未见之事有确据」(1节和合本修订版)。
  • 信心使摩西能超越人的逻辑和经验,带领色列人守第一个逾越节(出十二1-24),人不可思议地在门楣和门框上涂洒羔羊之血,「免得那灭长子的临近以色列人(28节)。

【来十一29】「他们因着信,过红海如行干地;埃及人试着要过去,就被吞灭了。」

【来十一30】「以色列人因着信,围绕耶利哥城七日,城墙就倒塌了。」

【来十一31】「妓女喇合因着信,曾和和平平地接待探子,就不与那些不顺从的人一同灭亡。」

  • 信心不但对个人有功效,同样也能改变团体。以色列人集体的信心,使他们在前有红海、后有追兵的危急时刻,能够顺服神让他们「向前走」(出十四15)的命令,在可怕的水墙之间「过红海如行干地」(29节;出十四21-28)。埃及人凭着自信「试着要过去」(29节),却被水淹没了。
  • 30节可译为「因着信,耶利哥的城墙被围绕了七天,就倒塌了」(新译本,英文ESV译本)。以色列人集体的信心,使他们确信「在神凡事都能」(太十九26),因此顺服地「围绕耶利哥城七日」(30节;书六1-20),用这种看起来不可理喻的行为使城墙倒塌了(书六1-20)。
  • 信心不但对选民有功效,同样也能改变外邦人。喇合是个外邦人,又是个「妓女」(31节),但信心却使她愿意冒险「和和平平地接待探子」(31节),把探子当作神计划的执行人(书二9),不但因此得救,甚至因此成了大卫和主耶稣的先祖(太一5)。而耶利哥「那些不顺从的人」(31节)凭着自信决定抵挡神,结果却灭亡了。

【来十一32】「我又何必再说呢?若要一一细说,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先知的事,时候就不够了。」

【来十一33】「他们因着信,制伏了敌国,行了公义,得了应许,堵了狮子的口,」

【来十一34】「灭了烈火的猛势,脱了刀剑的锋刃;软弱变为刚强,争战显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军。」

【来十一35】「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原文是赎),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

【来十一36】「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

【来十一37】「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

【来十一38】「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

  • 「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32节)是士师时代的代表人物,「大卫」(32节)是王国时代的代表人物,「撒母耳」(32节)是士师时代和王国时代之间承先启后的人物,「众先知」(32节)贯穿了以色列的历史。信心在这些人的身上,产生了两类功效。
  • 一、信心能使人刚强得胜(32-35a):
    • 「制伏了敌国」(33节),如大卫(撒下八)、亚撒(代下十四)。
    • 「行了公义」(33节),如约西亚(王下二十三1-25)。
    • 「得了应许」(33节),如迦勒得着所应许之地业(书14:6-14)。
    • 「堵了狮子的口」(33节),如但以理(但六16-23)。
    • 「灭了烈火的猛势」(34节),如但以理的三友(但三16-27)。
    • 「脱了刀剑的锋刃」(34节),如以利沙曾免受亚兰王军队的围剿(王下六8-19)。
    • 「软弱变为刚强」(34节),如参孙重新得力(士十六28-30)。
    • 「争战显出勇敢」(34节),如基甸率三百人击溃米甸全军(士八4-12)。
    • 「打退外邦的全军」(34节),如耶和华的使者一夜之间杀了亚述营中十八万五千人(王下十九35)。
    • 「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35a),如以利亚使寡妇的儿子复活(王上十七17-24),以利沙使书念妇人之子复活(王下四32-37)。
  • 二、信心能使人忍耐受苦(35b-38节):
    • 「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35b),在两约之间马加比起义时期,有许多这样的殉道者(马加比二书六至七章)。这些殉道者复活得永生,比妇人的孩子的复活后至终还会再死更美。
    • 「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36节),如旧约时代的耶利米,两约之间有马加比起义时期的受难者,新约时代有保罗等人。
    • 「被石头打死」(37节),如祭司耶何耶大的儿子撒迦利亚(代下二十四21)。
    • 「被锯锯死」(37节),根据犹太人传统,以赛亚就是这样死的。
    • 「被刀杀」(37节),如耶洗别所杀害的先知(王上十九10)。
    • 「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37节),可能指先知常穿的皮毛衣((亚十三4;可一6),他们长期「受穷乏、患难、苦害」(37节),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38节;王上十八4;十九9)过着居无定所、贫乏孤单的生活。
  • 虽然世界逼迫和排斥那些信靠神的人(35b-38节),好像他们是配不上这个世界的人;但实际上,他们「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38节)。这个世界配不上他们,他们在地上寄居的生活方式证明了一个事实:信心使他们确信自己在天上有「一个更美的家乡」(16节)。

【来十一39】「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

【来十一40】「因为神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

  • 39-40节是「信心的完全」。信心不是要使人得着地上暂时的事,而是要让我们得着「更美的事」(40节),也就是新旧约圣徒一起得着「更美长存的家业」(十34)。
  • 39节可译为「这些人都是因信获得了赞许,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他们之所以「仍未得着所应许的」(39节),是因为信心的终点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天上(16节)。
  • 在神的旨意里,信心真正的「完全」(40节;十14;十二23),是新旧约所有被拣选的圣徒一起「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因此,只有当「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十二2)「向那等候祂的人第二次显现」(九28)的时候,因信忍耐等候的人才能真正「得着所应许的」(十36),在基督里一起进入「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十二23)。

希伯来书第10章逐节注解、祷读

Standard

【来十1】「律法既是将来美事的影儿,不是本物的真像,总不能借着每年常献一样的祭物叫那近前来的人得以完全。」

【来十2】「若不然,献祭的事岂不早已止住了吗?因为礼拜的人,良心既被洁净,就不再觉得有罪了。」

【来十3】「但这些祭物是叫人每年想起罪来;」

【来十4】「因为公牛和山羊的血,断不能除罪。」

  • 九23-十18的主题是「基督是更美的祭物」,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 A. 基督一次献祭,永远担罪(九23-28);
    •  B. 律法的献祭不能除罪(十1-4);
    •   C. 神预备了更美的祭物(十5-10);
    •  B1 基督的献祭永远除罪(十11-14);
    • A1. 基督一次献祭,永远赦罪(十15-18)。
  • 1-4节的主题是「律法的献祭不能除罪」,与11-14节「基督的献祭永远除罪」前后呼应。
  • 第1节可译为「既然律法只不过是未来美好事物的影子,不是本体的真像,就不能藉着每年常献一样的祭物,使那些进前来的人完全」(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完全」,指罪人因着罪得赦免(18节)、良心得洁净(2-3节),得以毫无阻拦地亲近神(七19)、事奉神(九14)。
  • 第2节可译为「若不然,献祭的事岂不早已停止了吗?因为敬拜的人仅只一次洁净,良心就不再觉得有罪了」(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不再觉得有罪了」,指罪人知道自己的罪已得赦,不再被神看为污秽(亚三3-4),所以良心得着洁净、恢复平安。只有基督的献祭才有「一次洁净」、永久有效的功能。「献祭的事岂不早已停止了吗」,表明律法的献祭并没有永久的果效,也暗示当时圣殿的献祭还在进行,表明本信写于主后70年耶路撒冷圣殿被毁之前。
  • 旧约每年的赎罪日,都证明前一年的赎罪祭并没有永久除去罪,功用只是「叫人每年想起罪来」(3节),提醒人还必须预备下一年的赎罪日。「罪」原文是复数,就是从上一个赎罪日到这个赎罪日之间所积累起来的罪。而大祭司在赎罪日独自进入至圣所,这个行动本身就让百姓深刻地体会到,罪仍然阻挡他们与神相交。
  • 「公牛和山羊的血」(4节),是赎罪日的献祭。旧约的献祭只能提供外表和礼仪的洁净,并没有「除罪」(4节)的实际功效。因为人的罪与祭牲的血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关系,公牛和山羊是没有理性的,它们被杀既非出于自愿、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所以它们的血并不能除去作为万物之灵(二6-8)、有道德意识的人的罪。整个旧约献祭制度的惟一价值,是预表更美的祭物基督(5-10节)。

【来十5】「所以基督到世上来的时候,就说:神啊,祭物和礼物是祢不愿意的;祢曾给我预备了身体。」

【来十6】「燔祭和赎罪祭是祢不喜欢的。」

【来十7】「那时我说:神啊,我来了,为要照祢的旨意行;我的事在经卷上已经记载了。」

【来十8】「以上说:『祭物和礼物,燔祭和赎罪祭,是祢不愿意的,也是祢不喜欢的(这都是按着律法献的)』;」

【来十9】「后又说:『我来了为要照祢的旨意行』;可见祂是除去在先的,为要立定在后的。」

【来十10】「我们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祂的身体,就得以成圣。」

  • 5-10节的主题是「神预备了更美的祭物」,这是九23-十18「基督是更美的祭物」的中心。
  • 旧约的「祭物和礼物」(5节)、「燔祭和赎罪祭」(6节)并没有「除罪」(4节)的功效,所以并不能使神心满意足,只有圣洁无罪的基督才能蒙神悦纳,「担当了多人的罪」(九28)。
  • 5-7节引自诗四十6-8的七十士译本,采用了犹太拉比的米大示释经法,先引一段旧约经文(5-7节),然后加以诠释(8-10节):
    • 「祢曾给我预备了身体」(5节),在希伯来旧约中是「祢已经开通我的耳朵」。旧约的律法规定,若有奴仆愿意终身服事主人,他的主人就要用锥子穿他的耳朵,表示接纳他的献身(出二十一5-6;申十五16-17)。因此,「祢已经开通我的耳朵」,相当于「祢曾给我预备了身体」,作为奉献之用。
    • 「为要照祢的旨意行」(7节),表明基督道成肉身、成就救赎,完全是根据父神的旨意。救恩并不是慈爱的圣子从忿怒的圣父手下抢救人的生命,而是「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罗三25),主动「差祂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约壹四10)。
  • 「可见祂是除去在先的,为要立定在后的」(10节),指基督用自己作为更美的祭物,代替了「按着律法献的」(8节)的祭牲。
  • 救恩是圣父、圣子、圣灵共同工作的结果。基督一次献上的身体是父神为祂预备的(5节),父神接纳我们,是因为基督完全遵行了祂的旨意(7、9节)。而「基督借着永远的灵,将自己无瑕无疵献给神」(九14),我们才能永远地「得以成圣」(10节),与父神恢复正常的关系。

【来十11】「凡祭司天天站着事奉神,屡次献上一样的祭物,这祭物永不能除罪。」

【来十12】「但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在神的右边坐下了。」

【来十13】「从此,等候祂仇敌成了祂的脚凳。」

【来十14】「因为祂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

  • 11-14节的主题是「基督的献祭永远除罪」,与1-4节「律法的献祭不能除罪」前后呼应。
    • 祭司的「站着」(11节)与基督的「坐下」(12节)成对比,「站着」表示还没完成工作。
    • 祭司的「屡次」(11节)与基督的「一次」(12节)成对比,「屡次」表明旧约的祭物「永不能除罪」(11节)。
  • 12-13节引自诗一百一十1,宣告基督已经成就了救赎,等候最终的得胜
    • 12节可译为「但基督献了一次永远有效的赎罪祭,就坐在神的右边」,表明基督一次献祭的除罪果效是永远的。「祂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14节),使那些被基督分别为圣的人与神的关系得以完全(15-18节),也就是罪得赦免(18节)、良心得洁净(2-3节),毫无阻挡地亲近神(七19)、事奉神(九14)。
    • 「从此,等候祂仇敌成了祂的脚凳」(13节),这也是提醒读者,不要置身于已被打败的仇敌之列(二14),而要站在得胜的基督一边、「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三14)。

【来十15】「圣灵也对我们作见证;因为祂既已说过:」

【来十16】「主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他们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写在他们心上,又要放在他们的里面。」

【来十17】「以后就说:我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和他们的过犯。」

【来十18】「这些罪过既已赦免,就不用再为罪献祭了。」

  • 15-18节的主题是「基督一次献祭,永远赦罪」,与九23-28「基督一次献祭,永远担罪」首尾呼应。
  • 16-17节引自耶三十一33-34。旧约的祭物不能除罪,但更美的祭物基督却永远解决了罪的问题,所以神「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和他们的过犯」(17节),因为基督的献祭具有永远赦罪的功效,「就不用再为罪献祭了」(18节)。既然大祭司基督的献祭使新约得以成全,旧约的祭司制度和献祭也就应该停止了。

【来十19】「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

【来十20】「是借着祂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祂的身体。」

【来十21】「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

【来十22】「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

【来十23】「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

【来十24】「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来十25】「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原文是看见)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

  • 十19-十一章的主题是「圣徒应当因信等候应许的产业」,主题词是「应许」(十23、36;十一9、11、13、17、33、39)。与三-四章「圣徒应当因信进入应许的安息」前后呼应。这两部分用以下关键词联系在一起:
    1. 十19的「坦然 παρρησία/parrhesia」、十35的「勇敢的心」,原文与三6的「胆量」、四16的「坦然无惧」是同一个词,本书中只出现在这几处。
    2. 十21「大祭司」的「大」,原文是「伟大 μέγας/megas」,与四14的「尊荣」是同一个词。本书中只在这两处用「伟大 μέγας/megas」来描述基督。
    3. 十21提到基督以大祭司的身分「治理神的家」,三6提到基督以儿子的身分「治理神的家」。
    4. 十22、38、39的「信心 πίστις/pistis」,在本书原文中首先出现在四2,其他29次中、有25次出现在十19-十一章。
    5. 十23的「坚守 κατέχω /katecho」,原文与三6、14的「坚持」是同一个词,本书中只出现在这几处。
    6. 十23的「承认 ὁμολογία/homologia」,原文与三1的「认为」、四14的「承认」是同一个词,本书中只出现在这几处。
  • 十19-十一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 劝勉信徒坦然亲近神(19-25节);
    2. 警告背道的危险和刑罚(26-31节);
    3. 存勇敢的心忍耐等候应许(32-39节);
    4. 因着信等候应许的见证人(十一章)。
  • 19-25节的主题是「劝勉信徒坦然亲近神」,指出新约信徒的两项特权和三个责任。这是本书最重要的劝勉,与六16-20的劝勉平行。
  • 19-21节是新约信徒的两项特权:
    1. 我们「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19节)。
      • 「坦然」原文就是「勇敢的心」(35节)。我们「因耶稣的血」(19节),良心以蒙洁净,「得以成圣」(10节)、与神的关系「得以完全」(14节)、「罪过既已赦免」(18节),就得着了神所赐的许可,可以坦然无惧地亲近祂(四16)。
      • 「至圣所」原文是「圣所」,天上的「真圣所」(九24)不再有「圣所」和「至圣所」的分隔。而在旧约之下,「进入至圣所的路还未显明」(九8)。
      • 「幔子」(20节),指会幕里分隔圣所和至圣所的幔子(九3),象征神的荣耀和公义阻挡了罪人(创三24)。当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断气的时候,「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太二十七51),代表基督的身体为我们裂开。
      • 基督为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20节),使我们可以借着祂直接亲近神。这是一条以前没有的「新」路(九8),也是一条大有功效的「活」路,能实在地把人领到神面前,正如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四12)。
    2. 我们「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21节)。
      • 「神的家」就是教会(提前三15),基督不但以神儿子的身份(三6),而且以一位伟大的祭司的身分「治理神的家」。
      • 治理神家的大祭司「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七25),所以信徒可以放心地亲近神。
  • 22-25节是信徒的三项本分。救赎的工作完全是基督成就的,但得救的信徒却有责任「恐惧战兢做成你们得救的工夫」(腓二12),因为顺服神是重生生命的自然流露(结三十六27):
    1. 信心:22节可译为「那么,我们该用诚心和充足的信心,同已蒙洁净、无亏的良心,和清水洗净了的身体来亲近神」(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洁净良心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可以亲近神(22节)、事奉神(九14;罗十二1)。而人要亲近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 要「用诚心和充足的信心」(22节),因着对大祭司基督救赎工作的信心,诚实无伪地全然归向神。
      • 要有「已蒙洁净、无亏的良心」,接受基督所成就的救恩(14、18节),正如神借先知以西结所预言的:「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又从你们的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你们肉心」(结三十六26)。
      • 要有「清水洗净了的身体」,远离污秽和偶像,正如神借先知以西结所预言的:「我必用清水洒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洁净了。我要洁净你们,使你们脱离一切的污秽,弃掉一切的偶像」(结三十六25)。
    2. 盼望:23节可译为「我们要坚守所宣认的指望,毫不动摇,因为应许我们的那位是信实的」(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 信徒「所宣认的指望」,就是新约所应许的「更美长存的家业」(34节;九15),也就是神所「应许」最终、完全的救恩,「进荣耀里去」(二10)。
      • 当时有些犹太信徒面对逼迫时,退回到犹太教里躲避眼前的难处。作者劝勉他们「坚守所宣认的指望,毫不动摇」,不是倚靠自己的力量,而是根据神的应许,「因为应许我们的那位是信实的」(23节)。
    3. 爱心:在基督的身体里操练爱心,「不可停止聚会」(25节)。
      • 「聚会」指基督徒的各种团契生活。「彼此相爱」(约十三34)的命令不能停留在理论,也不是自然发生的,只有在教会中,才能实际地操练「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24节)。
      • 「停止聚会」,是信徒冷淡退后的开始。信徒在跌倒之前,常常是先与教会疏远,很快就从偶然停止变成「停止惯了的人」(25节),最终陷入背道的试探(26-31节)。当时的逼迫(3239节)可能已经使一些犹太信徒脱离了教会的团契生活,回到了犹太会堂之中,很快就「随流失去」(二1)了。
      • 「倒要彼此劝勉」(25节),指在聚会中用神的话「彼此劝勉」。「停止惯了的人」得不着肢体的劝勉,在灵性上陷于孤立,结果必然会失败跌倒。
      • 「既知道那日子临近」(25节),指神很快就要施行审判和刑罚。可能当时主后66年的犹太人与罗马之战已经爆发,众人都看出耶路撒冷的沦陷早晚要发生,主耶稣所预言的圣城和圣殿被毁的日子即将到来(太二十四2)。
上图:当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断气的时候,「忽然,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地也震动,磐石也崩裂」(太二十七51),代表基督的身体为我们裂开,从此为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祂的身体」(来十20),使我们可以借着祂进入至圣所亲近神。

上图:当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断气的时候,「忽然,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地也震动,磐石也崩裂」(太二十七51),代表基督的身体为我们裂开,从此为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祂的身体」(来十20),使我们可以借着祂进入至圣所亲近神。

【来十26】「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

【来十27】「惟有战惧等候审判和那烧灭众敌人的烈火。」

【来十28】「人干犯摩西的律法,凭两三个见证人,尚且不得怜恤而死,」

【来十29】「何况人践踏神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你们想,他要受的刑罚该怎样加重呢!」

【来十30】「因为我们知道谁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又说:『主要审判祂的百姓。』」

【来十31】「落在永生神的手里,真是可怕的!」

  • 26-31节的主题是「警告背道的危险和刑罚」,这是本书最强烈的警告,与六4-8的警告平行。
  • 26节开头的「因为」,表明26-31节与22-25节的逻辑关系:信徒必须尽自己的本分(22-25节),尤其是不可停止聚会(25节)。停止聚会是背道的开始,而背道的结果是可怕的。
  • 「得知真道」(26节),可译为「领受了真理的知识」(新译本,英文ESV译本)。
  • 所有的犯罪,本质上都是故意的,这里的「故意犯罪」(26节)对应于旧约里不能借着献祭而得蒙赦免的「擅敢行事」(民十五30),与「误犯了罪」(民十五27)相对。在新约中,「故意犯罪」就是背道的罪(六6),「践踏神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29节)。「故意犯罪」的原文是现在分词,表明不是偶尔软弱,而是持续地不认主、「把永生神离弃了」(三12)。
  • 「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26节),原文与「不用再为罪献祭了」(18节)基本相同。一方面,基督的献祭是唯一的救法,祂已经「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12节),不再重复献祭,所以「故意犯罪」、拒绝这救法的人再无其他得救的途径。另一方面,赎罪祭只适用于误犯的罪(利四2),「故意犯罪」只能等候神的审判和刑罚(27节)。
  • 27-31节描述背道者将面临的审判和刑罚。27节引自赛二十六11,28节引自申十七6,30节引自申三十二35-36。
    • 在旧约里,「人干犯摩西的律法」(28节),凭两、三个人的见证,就可以定罪、「不得怜恤而死」(28节;申十三8)。在新约里,信徒若持续地不承认「神的儿子」的身份,不尊重「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不理会「施恩的圣灵」的感动,罪行更加严重,「他要受的刑罚该怎样加重呢」(29节)?
    • 「主要审判祂的百姓」(30节),表明背道者仍然是信徒。神是公义的,祂为自己的百姓伸冤,是基于公义;祂审判百姓中的背道者,也是基于公义(30节)。背道的信徒若是拒绝神所提供的赎罪祭(26节),只能等待审判和刑罚(27节),「落在永生神的手里,真是可怕的」(31节)。

【来十32】「你们要追念往日,蒙了光照以后所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

【来十33】「一面被毁谤,遭患难,成了戏景,叫众人观看;一面陪伴那些受这样苦难的人。」

【来十34】「因为你们体恤了那些被捆锁的人,并且你们的家业被人抢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

【来十35】「所以,你们不可丢弃勇敢的心;存这样的心必得大赏赐。」

【来十36】「你们必须忍耐,使你们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着所应许的。」

【来十37】「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

【来十38】「只是义人(有古卷:我的义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

【来十39】「我们却不是退后入沉沦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的人。」

  • 32-39节的主题是「存勇敢的心忍耐等候应许」,与六9-11的鼓励平行。
  • 这些信徒在信主之后,曾经为着福音遭受逼迫,「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32节):
    1. 他们「被毁谤,遭患难,成了戏景,叫众人观看」(33节),成为被人耻笑、受羞辱的对象。
    2. 他们「陪伴那些受这样苦难的人」(33节),尽管自己受苦,仍然「体恤了那些被捆锁的人」(34节)。
    3. 他们的「家业被人抢去,也甘心忍受」(34节)。因为他们「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23节),「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34节),所以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轻看地上的损失。
  • 「不可丢弃勇敢的心」(35节),指凭信心面对逼迫。「勇敢的心」原文就是「坦然」(19节),表明不是出于人的勇气,而是因着对大祭司基督救赎的信心,所以「存这样的心必得大赏赐」(35节),也就是「得着所应许的」(36节)。属灵生命的成长总是不进则退,信徒之所以会冷淡退后、「丢弃勇敢的心」,往往是因为不能「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23节),不再盼望「更美长存的家业」。
  • 「你们必须忍耐,使你们行完了神的旨意」(36节),指忍受逼迫(32-34节),等候神的拯救(37节)。神允许我们暂时落在患难中(37节),是因为「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罗五3-4)。新约「更美之应许」(八6;九15;十23、36),是信徒忍耐的根据、得胜的秘诀。
  • 「还有一点点时候」(37节)引自赛二十六20,「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37节)引自哈二3,两者都是指神的审判和刑罚很快就会到来。
  • 「义人必因信得生」(38节)引自哈二4,意思是如果要「忍耐」、持守「勇敢的心」,必须凭着对大祭司基督救赎工作(22节)和新约「所应许永远的产业」(九15)的信心,只有这信心,才能使信徒「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
  • 39节可译为「但我们不是那些后退以致灭亡的人,而是有信心以致保全生命的人」(新译本,英文ESV译本)。「后退」在此特指否认基督,退回到犹太教。

希伯来书第9章逐节注解、祷读

Standard

【来九1】「原来前约有礼拜的条例和属世界的圣幕。」

【来九2】「因为有预备的帐幕,头一层叫作圣所,里面有灯台、桌子,和陈设饼。」

【来九3】「第二幔子后又有一层帐幕,叫作至圣所,」

【来九4】「有金香炉(炉:或译坛),有包金的约柜,柜里有盛吗哪的金罐和亚伦发过芽的杖,并两块约版;」

【来九5】「柜上面有荣耀基路伯的影罩着施恩(施恩:原文是蔽罪)座。这几件我现在不能一一细说。」

  • 九章-十18的主题是「大祭司耶稣更美的事奉」,与五-七章「大祭司耶稣更高的等次」首尾呼应,包括两个部分:
    1. 地上有限的事奉(九1-10);
    2. 天上有效的事奉(九11-十18)。
  • 1-10节的主题是「地上有限的事奉」,包括两大部分:
    1. 地上帐幕的预备(1-5节);
    2. 地上帐幕的事奉(6-10节)。
  • 1节可译为「原来连第一个约都有敬拜的礼仪和属世界的圣幕」(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礼拜」(1、9、十2)原文又被译为「事奉」(14节;十二28),敬拜是事奉的本质、事奉是敬拜的表达,两者密不可分(太四10)。旧约与新约的事奉有共同之处,但新约却超越了旧约。所以2-5节勾勒出摩西帐幕的荣美,引导我们思想新约更大的荣耀。
  • 收信的犹太信徒都熟悉摩西的帐幕,这帐幕是以色列人在西奈山与神立约时,摩西根据神在山上所指示的样式支搭的,而当时希律王重建的第二圣殿则并非完全符合神所指示的样式。2-5节原文是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用来强调「第二幔子」(3a)使「进入至圣所的路还未显明」(8节)。
    • A. 有预备的帐幕(2a);
    •  B. 圣所的陈设(2b);
    •   C. 头一层叫作圣所(2c);
    •    D. 第二子(3a);
    •   C1. 第二层叫作至圣所(3b);
    •  B1. 至圣所的陈设(4-5a); 
    • A1. 我现在不能一一细说(5b)。
  • 「头一层」(2节),指进入帐幕门口的第一层,被称为「圣所」(出二十六33)。「第二幔子」(3节),是把帐幕分隔成圣所和至圣所的幔子(出二十六33),外面那层是圣所,里面那层是「至圣所」(3节),只允许大祭司「一年一次独自进去」(7节)。
    • 在圣所里,「灯台」(2节)是圣所内部唯一的光源(出二十五37),「桌子」(2节)用来摆放陈设饼(出二十五30),「陈设饼」(2节)是摆列成两行的十二个饼(利二十四5-6)。
    • 在至圣所里,「有包金的约柜」(4节),里面「有盛吗哪的金罐和亚伦发过芽的杖,并两块约版」(4节)第一圣殿被毁以后,「约柜」就失踪了,后来重建的第二圣殿里不再有约柜。「金香炉」(4节)在幔子前(出四十26),挡在至圣所的入口,被称为「耶和华面前的坛」(利十六12、18;王上九25),在功用上是至圣所的一部分(王上六22;利十六12)。金香炉所烧出来的香透过幔子弥漫到至圣所里,到达神的「约柜」前,所以金香炉常与约柜相提并论(出三十6;四十5),在某意义上提供了进入至圣所之法(利十六12-13)。
  • 帐幕里的每样物件,都有重要的属灵象征意义,详情参见出二十五至三十一章的注解。但作者在这里提到那些荣耀的物件,并不是为了解释其属灵意义,所以「现在不能一一细说」(5节)。因为他所要细说的,乃是帐幕事奉的有限(6-10节)和基督大祭司更美的事奉。
上图:摩西在旷野所造的「属世界的圣幕」(来九1)示意图。

上图:摩西在旷野所造的「属世界的圣幕」(来九1)示意图。

【来九6】「这些物件既如此预备齐了,众祭司就常进头一层帐幕,行拜神的礼。」

【来九7】「至于第二层帐幕,惟有大祭司一年一次独自进去,没有不带着血为自己和百姓的过错献上。」

【来九8】「圣灵用此指明,头一层帐幕仍存的时候,进入至圣所的路还未显明。」

【来九9】「那头一层帐幕作现今的一个表样,所献的礼物和祭物,就着良心说,都不能叫礼拜的人得以完全。」

【来九10】「这些事,连那饮食和诸般洗濯的规矩,都不过是属肉体的条例,命定到振兴的时候为止。」

  • 6-10节原文是由多个子句构成的一个完全句,指出地上帐幕的事奉有两个有限之处:
    1. 进入至圣所的路还未显明(6-8节);
    2. 献祭不能洁净敬拜者良心(9-10节)。
  • 6-8节指出:在地上的帐幕里,进入至圣所的路还未显明。
    • 6节可译为「这些物件既如此预备齐了,众祭司就不断地进第一层帐幕行拜神的礼」(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虽然帐幕里面非常荣耀,但里面的事奉却非常有限。祭司必须不断进入圣所「行拜神的礼」(6节)。
    • 7节可译为「至于第二层帐幕,惟有大祭司一年一次独自进去,没有一次不带着血,为自己献上,也为百姓无意所犯的过错献上」(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 「头一层帐幕仍存的时候」(8节),指旧约献祭制度还存在的时候。摩西帐幕的样式和旧约的献祭制度都是圣灵所启示的,「圣灵用此指明」(8节),旧约里的百姓无法直接来到圣洁的神面前,进入至圣所的路受到限制。因为进入至圣所的道路并不通畅(8节),只有大祭司能在每年七月十日的赎罪日(利十六29-34),独自带着血进入至圣所,先为自己赎罪(利十六11-14),再为百姓赎罪(利十六15-19)。而借着基督,新约的每个信徒随时可以「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十19-20)。
  • 9-10节指出:在地上的帐幕里,献祭不能洁净敬拜者良心。
    • 9节可译为「那第一层帐幕是现今时代的一个预表,表示所献的礼物和祭物都不能使敬拜的人在良心上得以完全」(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现今」,就是「基督已经来到」(11节)的世代。旧约是有「瑕疵」(八7)的,不管旧约的帐幕和敬拜礼仪有多荣耀,但「所献的礼物和祭物」只有外表礼仪的果效,并不能洁净人的「良心」。本书所提到的「良心」(9、14节;十2、22;十三18),都与敬拜神有关。在神面前,良心的功用不是辨明是非,而是让人有罪疚感(十2)。只有罪得赦免(十18)、良心才能得着洁净(14节),罪人才能毫无阻拦地得以亲近神(七19)、事奉神(九14),人与神的关系才能「得以完全」(9节)。
    • 10节可译为「这些只是关于饮食和各样洁净的礼仪,是在『更新的时候』来到之前,为肉体立的规例」(新译本,英文ESV译本)。旧约的饮食禁忌和洁净礼仪只是外表的、属物质的仪文, 等基督到来之后(11节),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祂(约四23),不是借着外在的、礼仪的方法。本节的「肉体」是与「良心」作对比,正如下文用身体得洁净(13节)与良心得洁净(14节)作对比。

【来九11】「但现在基督已经来到,作了将来美事的大祭司,经过那更大更全备的帐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是属乎这世界的;」

【来九12】「并且不用山羊和牛犊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

【来九13】「若山羊和公牛的血,并母牛犊的灰,洒在不洁的人身上,尚且叫人成圣,身体洁净,」

【来九14】「何况基督借着永远的灵,将自己无瑕无疵献给神,祂的血岂不更能洗净你们的心(原文是良心),除去你们的死行,使你们事奉那永生神吗?」

  • 九11-十18的主题是「天上有效的事奉」,包括三个部分。
    1. 基督的献祭比地上更美(九11-14);
    2. 基督的献祭确立了新约(九15-22);
    3. 基督是更美的祭物(九23-十18)。
  • 11-14节的主题是「基督的献祭比地上更美」,包括两个方面:
  • 一、基督进入了天上的圣所,赎罪的效果更美(11-12节):
    • 11节可译为「但基督已经来了,作了已经实现的美好事物的大祭司;祂经过更大、更完备的帐幕(不是人手所做的,也就是不属于这被造的世界的)」(新译本,英文ESV译本)。「已经实现的美好事物」,就是基督已经成就了「永远赎罪的事」(12节),使信徒的良心得洁净,得以亲近和事奉神(14节),只等我们凭信心去支取、去经历。
    • 在旧约的赎罪日,「山羊」(12节)的血是为百姓赎罪(利十六15),「牛犊」(12节)的血是为祭司自己赎罪(利十六11),但这些只能暂时遮盖人的罪,并「不能除罪」(十4)。而基督用「自己的血」(12节)一次献祭,「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12节),从此不必再重复献祭。基督自己的血」,代表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圣所」就是天上「那更大更全备的帐幕」(11节),属灵的「真圣所」(24节)并没有用幔子分成圣所和至圣所(3节),因为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代赎,已经把「第二幔子」(3节)废去了(太二十七51),向人显明了旧约之下「还未显明」(8节)的进入至圣所之路(十19-20)。
  • 二、基督献上了真正的祭物,洁净的效果更美(13-14节):
    • 「山羊和公牛的血」(13节)指赎罪日的献祭(利十六11、15),「母牛犊的灰」(13节)用来「为以色列会众调做除污秽的水」(民十九9)。这些外在的礼仪都被承认具有某种洁净的功效,何况更超越的基督的血呢(14节)?
    • 「永远的灵」(14节)指圣灵,基督在地上靠着圣灵生活行事(赛十一2;四十二1;六十一1;太十二18),并借着圣灵的能力将自己献上,作为真正的祭物:基督是甘心自愿地「将自己」(14节)献给神,祭牲却是被动无知的;基督是在道德上「无瑕无疵」(14节),祭牲只是在身体上「没有残疾」(利一3);基督的血能「洗净你们的心」(14节),祭牲的血和母牛犊的灰只是「洒在不洁的人身上」(13节)。
    • 旧约的祭物既然「不能除罪」(十4、11),所以也不能使敬拜的人在良心上得洁净(9节)。只有用基督之死作为真正的祭物,才能「洗净」(14节)良心,在神面前为我们除去死行(14节),让罪得赦免的人可以坦然无惧地来到神面前,用讨神喜悦的生活来「事奉那永生神」(14节)。洁净良心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可以亲近神(十22)、事奉神(14节;罗十二1)。
上图:2022年9月15日,五头不到一岁的红母牛犊从德克萨斯空运到以色列,引起了轰动。红母牛并不罕见,罕见的是「纯红的母牛」(民十九2)。根据犹太教的要求,必须连蹄子都是红的,只要有两根杂毛就不算「纯红」,毛若不直也不算「未曾负轭」(民十九2)。这些红母牛是一位德克萨斯州的基督徒农场主饲养的,被犹太拉比确认没有瑕疵,如果其中任何一头在两岁零一天后仍然没有瑕疵,就可以用来制作红母牛灰。根据《密西拿》记载,从摩西时代一直到第二圣殿被毁,总共使用了九只红母牛,其中摩西预备了第一只,以斯拉预备了第二只(Mishnah Parah 3:5)。犹太教拉比们根据「我必用清水(红母牛灰烬水)洒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洁净了。我要洁净你们,使你们脱离一切的污秽,弃掉一切的偶像」(结三十六25),认为如果没有「纯红的母牛」,即使重建了圣殿,也不能行洁净礼、使用圣殿。因此,寻找「纯红的母牛」,是犹太人重建第三圣殿必不可少的步骤。以色列圣殿研究所致力于培育「没有残疾、未曾负轭、纯红的母牛」(民十九2),为重建圣殿做准备。他们曾于1997、2002、2018年分别找到了一头完美的小红母牛,2020年找到了两头,但最后都因最后出现杂毛而被取消资格。 十二世纪的犹太教圣人迈蒙尼德(Maimonides)预言,第十头红母牛将由弥赛亚带来(Parah Adumah 3:4)。新约圣经指出,主耶稣是已经到来的弥赛亚,祂的宝血比母牛的灰更好(来九11-15);但在基督再来之前,敌基督将帮助重建第三圣殿,并在殿中自称为神(帖后二4;太二十四15)。从这个意义上,预备好红母牛灰,是基督再来的重要标志。


上图:2022年9月15日,五头不到一岁的红母牛犊从德克萨斯空运到以色列,引起了轰动。红母牛并不罕见,罕见的是「纯红的母牛」(民十九2)。根据犹太教的要求,必须连蹄子都是红的,只要有两根杂毛就不算「纯红」,毛若不直也不算「未曾负轭」(民十九2)。这些红母牛是一位德克萨斯州的基督徒农场主饲养的,被犹太拉比确认没有瑕疵,如果其中任何一头在两岁零一天后仍然没有瑕疵,就可以用来制作红母牛灰。根据《密西拿》记载,从摩西时代一直到第二圣殿被毁,总共使用了九只红母牛,其中摩西预备了第一只,以斯拉预备了第二只(Mishnah Parah 3:5)。犹太教拉比们根据「我必用清水(红母牛灰烬水)洒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洁净了。我要洁净你们,使你们脱离一切的污秽,弃掉一切的偶像」(结三十六25),认为如果没有「纯红的母牛」,即使重建了圣殿,也不能行洁净礼、使用圣殿。因此,寻找「纯红的母牛」,是犹太人重建第三圣殿必不可少的步骤。以色列圣殿研究所致力于培育「没有残疾、未曾负轭、纯红的母牛」(民十九2),为重建圣殿做准备。他们曾于1997、2002、2018年分别找到了一头完美的小红母牛,2020年找到了两头,但最后都因最后出现杂毛而被取消资格。
十二世纪的犹太教圣人迈蒙尼德(Maimonides)预言,第十头红母牛将由弥赛亚带来(Parah Adumah 3:4)。新约圣经指出,主耶稣是已经到来的弥赛亚,祂的宝血比母牛的灰更好(来九11-15);但在基督再来之前,敌基督将帮助重建第三圣殿,并在殿中自称为神(帖后二4;太二十四15)。从这个意义上,预备好红母牛灰,是基督再来的重要标志。

【来九15】「为此,祂作了新约的中保,既然受死赎了人在前约之时所犯的罪过,便叫蒙召之人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

【来九16】「凡有遗命必须等到留遗命(遗命:原文与约字同)的人死了;」

【来九17】「因为人死了,遗命才有效力,若留遗命的尚在,那遗命还有用处吗?」

【来九18】「所以,前约也不是不用血立的;」

【来九19】「因为摩西当日照着律法将各样诫命传给众百姓,就拿朱红色绒和牛膝草,把牛犊山羊的血和水洒在书上,又洒在众百姓身上,说:」

【来九20】「『这血就是神与你们立约的凭据。』」

【来九21】「他又照样把血洒在帐幕和各样器皿上。」

【来九22】「按着律法,凡物差不多都是用血洁净的;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

  • 15-22节的主题是「基督的献祭确立了新约」。
  • 15节可译为「因此,祂作了新约的中保,借着祂的死,使人在前约之下的过犯得到救赎,就叫那些蒙召的人,得着永远基业的应许」(新译本,英文ESV译本)。
    1. 基督成为新约中保的原因,是因为祂献上自己为祭(14节),带来罪得赦免(12节)、良心得洁净(14节)的恩典。这恩典是新约的基础(十17-18),使信徒能发自内心地遵行神的旨意,这是新约更美的应许之一(八10)。基督之死的救赎功效不但适用于将来、也能追溯既往,新约圣徒固然是因信靠基督而罪得赦免,旧约圣徒也同样是因信神的应许而蒙神赦免(十一39-40)。
    2. 基督作新约中保的目的,是要「叫蒙召之人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15节),这是新约另一个更美的应许。
  • 16-17节可译为「凡有遗嘱,必须证实立遗嘱的人已经死了。因为人死了,遗嘱才有效力;立遗嘱的人尚在,遗嘱就不能生效」(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约」原文也可译为「遗命」(16节),在这里是双关语。在立遗嘱的人尚未死以前,遗嘱并没有生效,还可以修改。但立遗嘱的人死了以后,遗嘱立刻生效,就再也不能更改了。因此,新约是根据基督之死,基督在十字架上献上自己为祭,就确认遗嘱已经生效,不但赎了众人的罪,也「叫蒙召之人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
  • 「所以,前约也不是不用血立的」(18节),意思是说:新约是因基督的血而立,又因祂的死而生效;旧约作为新约的预表,也是用牛羊的血作立约的凭据(19-20节)。
    • 19节引自出二十四6-8和利十四6。
    • 20节可译为「这就是神规定你们立约的血」(新译本,英文ESV译本)。引自出二十四8。这话与主耶稣在最后的晚餐设立新约时所说的话类似(太二十六28)。
    • 21节指建好帐幕以后,把帐幕分别为圣的启用礼(出四十9-11;利八10-11;民七1)。摩西五经并未提到「把血洒在帐幕和各样器皿上」(21节),但犹太史学家约瑟夫有此记载(《犹太古史记》卷3第8章)。
  • 「按着律法,凡物差不多都是用血洁净的」(22节),指旧约大多数洁净礼仪都借着祭牲所流的血来进行,只有少数是用水(利十五5-27)或火(民三十一21-23)洁净。「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22节),「流血」代表丧掉生命,「因血里有生命」(利十七11);而「赦免」则是得着生命,赦免的原则是以生命换生命。

【来九23】「照着天上样式做的物件必须用这些祭物去洁净;但那天上的本物自然当用更美的祭物去洁净。」

【来九24】「因为基督并不是进了人手所造的圣所(这不过是真圣所的影相),乃是进了天堂,如今为我们显在神面前;」

【来九25】「也不是多次将自己献上,像那大祭司每年带着牛羊的血(牛羊的血:原文作不是自己的血)进入圣所,」

【来九26】「如果这样,祂从创世以来,就必多次受苦了。但如今在这末世显现一次,把自己献为祭,好除掉罪。」

【来九27】「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来九28】「像这样,基督既然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将来要向那等候祂的人第二次显现,并与罪无关,乃是为拯救他们。」

  • 九23-十18的主题是「基督是更美的祭物」,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 A. 基督一次献祭,永远担罪(九23-28);
    •  B. 律法的献祭不能除罪(十1-4);
    •   C. 神预备了更美的祭物(十5-10);
    •  B1 基督的献祭永远除罪(十11-14);
    • A1. 基督一次献祭,永远赦罪(十15-18)。
  • 23-28节的主题是「基督一次献祭,永远担罪」,与十15-18「基督一次献祭,永远赦罪」首尾呼应。
  • 「照着天上样式做的物件」(23节),指摩西的帐幕和其中的各样物件(八5)。「用这些祭物去洁净」(23节),指帐幕的启用礼。
  • 「天上的本物」(23节),指天上的「更大更全备的帐幕」(11节),是属灵的「真帐幕」(八2),并不需要洁净。「用更美的祭物去洁净」(23节),指天上「真帐幕」的启用礼是用基督自己和祂的血(12、14节),正如地上帐幕的启用礼一样(21节)。
  • 「天堂」(24节)原文是单数的「天」,指神所在的第三层天(林后十二2),那里就是属灵的「圣所」(24节)。
  • 基督作为代表我们的大祭司,「为我们显在神面前」(24节),我们才可以「靠着祂进到神面前」(七25),「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四16)。
  • 25节可译为「祂不必多次把自己献上,好像大祭司每年带着不是自己的血进入至圣所一样」(新译本,英文ESV译本)。基督「只一次」(12节)献上自己的血,而地上的大祭司则须「多次」献上「不是自己的血」,每次只能为过去一年的罪赎罪。
  • 26节可译为「如果这样,祂从创世以来,就必须受许多次的苦了。可是现在祂在这世代的终结,只显现一次,把自己作为祭品献上,好除掉罪」(新译本,英文ESV译本)。这是用反证法表明,基督受死的赎罪功效不但适用于新约的信徒,也适用于所有信靠神应许的旧约圣徒(15节;十一39-40)。旧约赎罪日的献祭只是暂时遮盖过去一年的罪,但罪仍在那里。但基督的献祭能彻底「除掉罪」,「只显现一次」,就永远有效,新旧约圣徒蒙赦免的根据,都是基督之死(罗三25-26)。
  •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27节),「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罗六23;创二17),审判是人死后的最终结局。因此,作为人子的基督也要死一次,在十字架上代替人接受审判,「担当了多人的罪」(赛五十三12)。
  • 28节可译为「照样,基督为了担当许多人的罪,也曾经一次把自己献上;将来祂还要再一次显现,不是为担当罪,而是要向那些热切期待祂的人成全救恩」(新译本,英文ESV译本)。在赎罪日,当大祭司进入圣所供职的时候,以色列人要在外面等候他出来(利十六17)。同样,新约的信徒也在等候已经进入天上圣所的基督「再一次显现」。祂的再来「不是为担当罪」(28节),不必再次献祭买赎我们,而是为了成全救恩、拯救我们的「身体得赎」(罗八23)。

希伯来书第8章逐节注解、祷读

Standard

【来八1】「我们所讲的事,其中第一要紧的,就是我们有这样的大祭司,已经坐在天上至大者的宝座右边,」

【来八2】「在圣所,就是真帐幕里,作执事;这帐幕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

【来八3】「凡大祭司都是为献礼物和祭物设立的,所以这位大祭司也必须有所献的。」

【来八4】「祂若在地上,必不得为祭司,因为已经有照律法献礼物的祭司。」

【来八5】「他们供奉的事本是天上事的形状和影像,正如摩西将要造帐幕的时候,蒙神警戒他,说:『你要谨慎,作各样的物件都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样式。』」

  • 第八章的主题是「大祭司耶稣更美的职任」,这是五章-十18「耶稣是更美之约的大祭司」的中心,也是全书交错对称结构的中心。作者从两个方面论证「耶稣所得的职任是更美的」(6节):
    1. 祂在天上的圣所事奉(八1-5);
    2. 祂是更美之约的中保(八6-13)。
  • 「其中第一要紧的」(1节),意思是接下来要讨论的是基督大祭司职任的重点。作者已经解释了耶稣大祭司的身分,接下来要解释基督大祭司的职任:「我们有这样的大祭司,已经坐在天上至大者的宝座右边」(1节),是在天上任职(2-5节),所以不照地上利未祭司的制度和礼仪。这是五-十章所有讨论的顶点:
    1. 基督「已经坐在天上至大者的宝座右边」,引自诗一百一十1,但这里不是为了强调基督的尊贵地位,而是表明基督是在天上的圣所事奉。
    2. 基督「在圣所,就是真帐幕里,作执事」(2节)。神吩咐摩西在旷野中支搭的帐幕(出二十五9),代表神与祂的百姓同住(出二十五8),但只是「天上事的形状和影像」(5节),只有天上的「真帐幕」才是真正事奉神的「圣所」,完全是神自己的工作,「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2节)。因此,惟有借着大祭司基督在天上圣所的事奉,敬拜神的人才能真正亲近神,这个目的是无法借着地上的会幕和祭司达成的。
    3. 「凡大祭司都是为献礼物和祭物设立的」(3节),主要职责是献祭(4b)。「所以这位大祭司也必须有所献的」(3节),基督「只一次将自己献上,就把这事成全了」(七27),具有永远的功效。
    4. 主耶稣在地上按肉身属犹大支派,并非亚伦的子孙,所以按着摩西律法「必不得为祭司」(4节)。因此,基督在天上作大祭司,不但表明祂超越利未祭司,而且因为祂若不是在天上任职,就根本就不可能作祭司。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是在地上发生的,但却是属天的献祭;十字架就像天上圣所的院子,基督在十字架上献上自己,便立即进入天上的圣所。
    5. 摩西在旷野所造的帐幕,只是天上「天上事的形状和影像」(5节),但也必须严格按照神「在山上指示你的样式」(5节)建造,这就证明在天上有一个更大更美的圣所。实际上,会幕中的每一样物件都表明神儿子的所是和所作:帐幕、施恩座、祭坛、祭司、灯台、桌子、各样的祭、祭物都是在表明基督,人可以从祭坛看见神的公义与体恤,从施恩座看见神的怜悯,从洗濯盆看见神圣洁的要求,从大祭司的圣衣看见基督的荣美……
  • 第5节引自出二十五40。「天上事」(5节)指天上的「圣所」(2节)、「真帐幕」(2节)。「形状」(5节)的意思是草图、轮廓。「影像」(5节)的意思是影子,影子由实体投射而来,本身并无实质,只是表明有实体存在。
上图:摩西按神的命令在旷野所造帐幕的示意图,神反复嘱咐:「要谨慎做这些物件,都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样式」(出二十五40),因为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表明神儿子的所是和所作,是「天上事的形状和影像」(来八5)。参见出二十五1-二十七21注解。

上图:摩西按神的命令在旷野所造帐幕的示意图,神反复嘱咐:「要谨慎做这些物件,都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样式」(出二十五40),因为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表明神儿子的所是和所作,是「天上事的形状和影像」(来八5)。参见出二十五1-二十七21注解。

【来八6】「如今耶稣所得的职任是更美的,正如祂作更美之约的中保;这约原是凭更美之应许立的。」

【来八7】「那前约若没有瑕疵,就无处寻求后约了。」

  • 「如今」(6节)与「若」(4节)对应。「若」基督仍在地上,祂就根本没有资格作祭司(4节);但「如今」祂「已坐在天上」(1节),所以不但有资格作大祭司,而且与地上的大祭司相比,祂「所得的职任是更美的」(6节)。这职任之所以更美,是因为「祂作更美之约的中保」(6节),而这约之所以更美,是因为「这约原是凭更美之应许立的」(6节)。
  • 「约 diatheke」原文又被译为「遗嘱」(九16、17和合本修订版),是单方面决定的、不能更改的。新约和旧约都是出于神的主动和恩典,一切条件都是神自己列出的,人不能更改,只能选择接受或拒绝(出二十四1-8)。
  • 「更美之约」指新约。「中保 mesites」原文的意思是「中间人、仲裁者」,而七22的「中保 egguos」意思是「保证人、担保人」(英文ESV译本)。这里的中保是立约的双方的斡旋者,任务是维持立约双方彼此的交通。由于立约的一方是神,另一方是人,人这一方面总是有缺陷,所以中保的工作主要是在神面前为人尽职,同时也是神在人面前的执行者。
  • 新约和旧约都是凭应许立的,但新约的「是凭更美之应许立的」,因为神应许将把律法写在人心里(10节),能彻底解决人在神面前的难处,使人得着完全的赦免(12节)。这应许最初是神借着先知耶利米向即将被掳巴比伦的百姓宣告的(耶三十一31-34),后来又借着先知以西结向已经被掳巴比伦的百姓重申(结十一17-20;三十六24-28),最后主耶稣在最后的晚餐「另立新约」(太二十六28;路二十二20;林前十一25;林后三6)。神一再应许新约的内容,证明「更美之约」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神早就定意用「更美之约」来成全神的心意。
  • 「前约」(7节)指旧约。「后约」(7节)指新约。「瑕疵」(7节)并不是指旧约的内容有瑕疵(罗七12),而是指律法并不能供应软弱的人守约的能力(罗七14-15),天性悖逆的百姓无法恒心守约(9节)。因此,神如果照约履行,人都要落在神的定罪里。所以神在百姓完全失败、即将被掳巴比伦之前,一面伸手管教百姓,一面应许另立新约,使人有路可走。

【来八8】「所以主指责祂的百姓说(或译:所以主指前约的缺欠说):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

【来八9】「不像我拉着他们祖宗的手,领他们出埃及的时候,与他们所立的约。因为他们不恒心守我的约,我也不理他们。这是主说的。」

【来八10】「主又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

【来八11】「他们不用各人教导自己的乡邻和自己的弟兄,说:你该认识主;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我。」

【来八12】「我要宽恕他们的不义,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

  • 8-12节引自七十译本的耶三十一31-34,用神的「更美之应许」(6节),来证明新约是「更美之约」(6节)。
  • 「以色列家和犹大家」(8节)、「以色列家」(10节),都是指立约的对象、合一的百姓团体。神「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8节),表明新约和旧约一样,既是神与团体立约(出十九4-6)、也是与个人立约(出三十二33);并非旧约是集体与神的关系、新约是个人与神的关系。无论是新约还是旧约,神的心意都是为了得着一群合一的百姓——「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弗一10),也是为了得着合神心意的个人——「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做事的结果报应他」(耶十七10;三十二19;王上八39;诗六十二12;太十六27;罗二6;启二十二12)。
  • 「我拉着他们祖宗的手,领他们出埃及的时候,与他们所立的约」(9节),指西奈之约(出十九4-6),也就是旧约。
  • 「因为他们不恒心守我的约」(9节),这是宣告人没有可能倚靠自己守约,所以就成了旧约的「瑕疵」(7节)。「我也不理他们」(9节),指神与人之间不能彼此相交,是神的百姓「不恒心」守约、背离神的必然后果。这并不是抱怨、也不是惊讶,因为神在订立西奈之约的时候,早已经宣告「这百姓真是硬着颈项的百姓」(出三十二9)。新约并不是旧约失败之后的无奈之举,也不是对旧约的修修补补,而是神救赎计划中的两个步骤。神明知立约的百姓「必全然败坏」(申三十一29),却仍然与他们立约,并且允许他们倚靠肉体守约、也任凭他们放纵肉体背约。因为神要让人在尝试了所有的失败之后,不得不承认:人倚靠自己无法成全律法,唯一出路就是彻底否定自己、「诚实倚靠耶和华」(赛十20)。这样,「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祂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加四4-5)。那时,人不再倚靠肉体的努力守约,而是仰望神亲自成就那「凭更美之应许立的」(6节)「更美之约」(6节)。
  • 「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10节),表明新约并不倚赖于人的热心或敬虔,而是倚靠神「从他们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他们肉心」(结十一19;三十六26)。摩西早已劝告百姓:「你们要将心里的污秽除掉,不可再硬着颈项」(申十6),但历史证明,人不但无法「将心里的污秽除掉」,而且善于假冒为善、用各种伪装来自欺欺人,以致「守定诡诈,不肯回头」(耶八5)。所以摩西也预言:当神管教并恢复百姓之后,祂也「必将你心里和你后裔心里的污秽除掉,好叫你尽心尽性爱耶和华——你的神,使你可以存活」(申三十6)。
  • 「他们不用各人教导自己的乡邻和自己的弟兄,说:你该认识主」(11节),不是说不必再教导律法的知识,而是说不必再教导「你该认识主」。在旧约的时代,神安排祭司(利十11)和利未人(申三十三10)来教导众人,也要求父母教导儿女(申十一19)。但人却知易行难、活不出刻在石版上的律法,结果是「他们各人欺哄邻舍,不说真话;他们教舌头学习说谎,劳劳碌碌地作孽」(耶九5),人人都「不认识耶和华」(赛五十九13)。若是律法被「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百姓就不必再彼此教导「你该认识主」,而是人人都成为「有君尊的祭司」(彼前二9)。因为凡是真正认罪悔改的人,都必敬畏神;凡是真正重生得救的人,都必认识神。
  • 新约并没有废除旧约,而是加强和成全了旧约。圣约的实质并没有改变,但遵行却更加有效。新约与旧约的相同点是: 
    1. 内容相同,都是神宣告「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10节;出十九5-6;利二十六12)。「约」代表关系,新约和旧约都是订立神与人的关系:「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祂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祂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启二十一3)。因此,活在这种关系里的立约之民都有守约的义务:旧约的百姓有责任顺服神,保守自己在应许之地的「日子长久」(申三十20);新约的百姓有责任顺服神,「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犹21)。
    2. 律法相同,都被神称为「我的律法」(10节),要让人知道什么是神所要的(罗七12)、什么是神所不要的(罗七7)。因此,主耶稣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太五17)律法,「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太五18)。
    3. 恩典相同,新约和旧约都是恩典之约,都是神主动透过恩典设立、借着「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罗二4)施行。过去,是神先「拉着他们祖宗的手,领他们出埃及地」,然后才与百姓立约、赐下律法;将来,也是神先赐下重生、让人白白称义,然后才与信徒立约、宣告天国的宪章(太五-七章)。因此,我们不能误以为新约是恩典、旧约是律法,新约和旧约都是既有恩典、又有律法。
    4. 来源相同,旧约源于神向亚伯拉罕应许的「永远的约」(创十七7),新约也是神向百姓应许的「永远的约」(耶三十二40)。
  • 新约与旧约相比的「新」在于:  
    1. 守约的方式不同。旧约的律法是写在石版上,从外面约束人;新约的律法却是「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从里面催促人。因此,新约「不是文字上的约,而是圣灵的约」(林后三6b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人的说教并不能让人认识神,只有圣灵才能使人随从圣灵、「从最小的到至大的」(11节)都认识神,而不是体贴肉体、「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一味地贪婪」(耶六13;八10)。因此,信徒应当「彼此劝勉」(十25),但也要「诸事都有节制」(林前九25),因为每个人「到了什么地步,就当照着什么地步行」(腓三16)。「响鼓不用重锤、快马不用鞭催」,没有节制的说教,只会拔苗助长、逼人装假。
    2. 守约的根据不同。旧约是倚靠人自己的生命,而新约是倚靠基督作我们的生命。「基督是我们的生命」(西三4), 「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罗十4),因此,当基督在人心中作王的时候,律法就被「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主就是那灵;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林后三17),正因为「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加五1),我们才能脱离罪恶(太一21)和肉体(罗七25)的捆绑,自由地顺服神的律法。那时,人不再拘泥于字句的规条,也不再倚靠外表的模仿,而是活在基督生命的约束里,顺服于圣灵的权柄下,「用心灵和诚实」(约四23)来敬拜心中的王、天上的神。
    3. 赦罪的途径不同。旧约的百姓在神面前维持正确的立约关系,要靠人间的「祭司天天站着事奉神,屡次献上一样的祭物,这祭物永不能除罪」(十11;利四26、32;五10)。新约的百姓却是靠那永远的的大祭司基督「只一次献上祂的身体,就得以成圣」(十10)。因此,神宣告:「我要宽恕他们的不义,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12节),因为「这些罪过既已赦免,就不用再为罪献祭了」(十18)。
    4. 立约的中保不同。摩西是西奈之约的中保,但他纵然愿意为百姓代死(出三十二32),结果也只能悲叹:「我知道我死后,你们必全然败坏」(申三十一29);基督是「新约的中保」(九15;十二22;林前十一25),祂「既然受死赎了人在前约之时所犯的罪过,便叫蒙召之人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九15)。

【来八13】「既说新约,就以前约为旧了;但那渐旧渐衰的,就必快归无有了。」

  • 本节可译为「既然神提到『新的约』,那么第一个约就成为旧的了;而那渐旧渐衰的必然很快消逝了」(和合本修订版)。因此,当时面对逼迫的犹太信徒不应该再回到犹太教。
  • 果然,本信写完之后不久,罗马军队于主后70年摧毁了耶路撒冷圣殿,圣殿献祭无法继续,利未的祭司制度从此废弃了。从下一章开始,作者将详细描述基督在天上圣所所献的祭,如何取代及超越地上圣殿及其祭物,成就后者所不能作成的救赎大工(九1-十18)。

希伯来书第7章逐节注解、祷读

Standard

【来七1】「这麦基洗德就是撒冷王,又是至高神的祭司,本是长远为祭司的。他当亚伯拉罕杀败诸王回来的时候,就迎接他,给他祝福。」

【来七2】「亚伯拉罕也将自己所得来的,取十分之一给他。他头一个名翻出来就是仁义王,他又名撒冷王,就是平安王的意思。」

【来七3】「他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乃是与神的儿子相似。」

  • 第七章的主题是「基督的麦基洗德等次」,与五1-10「基督是照麦基洗德等次作大祭司」前后呼应。本章就是对于那些「只能吃奶的」属灵「婴孩」(五13)「难以解明」(五11)的话,现在作者分成三个部分详细解释:
    1. 麦基洗德的位分高过亚伯拉罕和利未(1-10节);用「迎接」(1、10节)首尾呼应。
    2. 基督的祭司职任才能使人得完全(11-19节);用相同词根的「完全 teleiosis 」(11节)、「所成 teleioo」(19节)首尾呼应。
    3. 基督的祭司职任是永远的(20-28节);用「起誓」(20、28节)首尾呼应。
  • 1-10节证明麦基洗德的位分高过亚伯拉罕和利未,其中1-3节指出麦基洗德迎接亚伯拉罕(1a)、给他祝福(1b)、收纳十分之一(2节),4-10节按照相反的次序详细分析这三件事(4、6、10节),体现了犹太拉比的「米大示 Midrash」释经法的五个特征:
    1. 以一段旧约经文为起点——创十四18-20;
    2. 目的是讲道——证明基督独特的大祭司身分;
    3. 仔细分析经文——解释麦基洗德的名字、祝福和十分之一;
    4. 将旧约经文适当地应用于一个现在的处境上——基督的祭司职分;
    5. 用哈加达(Haggadah)的方式来看待历史——目的是解释「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诗一百一十4)这句话的意思,而不是关心麦基洗德这个历史人物。
  • 麦基洗德在旧约圣经中只出现过两次(创十四17-20;诗一百一十4),但犹太人很早就认定诗一百一十是弥赛亚诗篇,认为麦基洗德预表弥赛亚。麦基洗德在三个方面预表了基督:
    1. 麦基洗德是公义和平安之王:他「头一个名」(2节)是「麦基洗德」,意思是「公义之王」。「又名撒冷王」(2节),意思是「平安王」。这个顺序正如先知以赛亚所预言的:「公义的果效必是平安」(赛三十二17)。基督是公义和平安之王:祂是「和平的君」(赛九6),「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赛九7);「祂是公义的」(亚九9),「必向列国讲和平」(亚九10)。
    2. 麦基洗德「无族谱」(3节)、不属于利未谱系(6节):基督也与利未祭司的谱系无关(6、13-14、16节),而家谱对于利未祭司非常重要(拉二62;尼七64;利二十一13-14;结四十四22)。
    3. 麦基洗德是「长远为祭司的」(1节):基督也长远活着、永远作大祭司(8、16、23-25、28节)。
  • 麦基洗德在圣经中突然出现、突然消失,没有记载来历,所以说「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乃是与神的儿子相似」(3节),就像「神的儿子耶稣」(四14)。犹太拉比的释经原则认为,在某些状况下,圣经没有提到的事情,就可以认为没有发生。比如斐罗认为,由于圣经没有提到该隐的死,该隐就代表不死的愚昧。在圣经之外,关于麦基洗德的传说很多;犹太传统认为,麦基洗德就是挪亚的儿子闪(《他勒目 Talmud》Nedarim 32b:6)。

【来七4】「你们想一想,先祖亚伯拉罕将自己所掳来上等之物取十分之一给他,这人是何等尊贵呢!」

【来七5】「那得祭司职任的利未子孙,领命照例向百姓取十分之一,这百姓是自己的弟兄,虽是从亚伯拉罕身(原文是腰)中生的,还是照例取十分之一。」

【来七6】「独有麦基洗德,不与他们同谱,倒收纳亚伯拉罕的十分之一,为那蒙应许的亚伯拉罕祝福。」

【来七7】「从来位分大的给位分小的祝福,这是驳不倒的理。」

【来七8】「在这里收十分之一的都是必死的人;但在那里收十分之一的,有为他作见证的说,他是活的;」

【来七9】「并且可说那受十分之一的利未,也是借着亚伯拉罕纳了十分之一。」

【来七10】「因为麦基洗德迎接亚伯拉罕的时候,利未已经在他先祖的身(原文是腰)中。」

  • 犹太教徒与基督徒都承认亚伯拉罕的尊贵地位,但蒙神应许的亚伯拉罕(六13)却向一位神秘的君王兼祭司麦基洗德献上「十分之一」(4节),证明麦基洗德的位分比亚伯拉罕更大(7节)。
  • 「那得祭司职任的利未子孙」(5节),指根据摩西律法,只有利未支派中亚伦的子孙才有资格担任祭司(出二十八1;代上六49)。根据律法,利未人「在以色列人的境内不可有产业,在他们中间也不可有分」(民士八20),所以可以「领命照例向百姓取十分之一」(5节)。因此,利未祭司收取的「十分之一」,只是律法赋予的权利(民十八21-24);但麦基洗德收取的「十分之一」,却是因为他个人的尊贵(4节)。
  • 「自己的弟兄」(5节),指以色列十二支派都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从亚伯拉罕身中生的」(5节)。
  • 麦基洗德有资格「收纳亚伯拉罕的十分之一,为那蒙应许的亚伯拉罕祝福」(6节),表明亚伯拉罕所领受的应许和从麦基洗德领受的祝福来自同一个源头。麦基洗德是「至高神的祭司」(1节),传递的是至高神的祝福。
  • 「这是驳不倒的理」(7节),表明这是当时普遍接受的观点:「从来位分大的给位分小的祝福」(7节)。
  • 「必死的人」(8节),指利未支派的祭司,他们一代一代都死了。
  • 「他是活的」(8节),指圣经并没有记载麦基洗德的死亡(3节),所以他的祭司职任没有、也不需要继承人,他「本是长远为祭司的」(1节),预表永活的耶稣基督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诗一百一十4)。这里使用了犹太拉比的米大示释经原则。
  • 利未人是亚伯拉罕的子孙(10节),所以有分于亚伯拉罕所做的(罗五12),「借着亚伯拉罕纳了十分之一」(9节)。在颁布律法之前四百多年,麦基洗德就成了利未人的祭司,证明麦基洗德的祭司等次超越亚伦的等次,他是祭司的祭司。
  • 后期的犹太拉比强解诗一百一十说:因为麦基洗德给亚伯拉罕祝福时用词不当,所以神立即从麦基洗德那里收回了祭司职任,转给了亚伯拉罕(《他勒目 Talmud》Nedarim 32b:7)。

【来七11】「从前百姓在利未人祭司职任以下受律法,倘若借这职任能得完全,又何用另外兴起一位祭司,照麦基洗德的等次,不照亚伦的等次呢?」

【来七12】「祭司的职任既已更改,律法也必须更改。」

【来七13】「因为这话所指的人本属别的支派,那支派里从来没有一人伺候祭坛。」

【来七14】「我们的主分明是从犹大出来的;但这支派,摩西并没有提到祭司。」

【来七15】「倘若照麦基洗德的样式,另外兴起一位祭司来,我的话更是显而易见的了。」

【来七16】「祂成为祭司,并不是照属肉体的条例,乃是照无穷(原文是不能毁坏)之生命的大能。」

【来七17】「因为有给祂作见证的说:『祢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

  • 11-19节证明基督的祭司职任才能使人得完全。
  • 1-10节已经证明了麦基洗德超越了利未祭司,但也有人会认为∶麦基洗德的等次无论如何超越,总是昙花一现,亚伦的等次则历经千年,还是有价值的。因此,11节继续指出:神的百姓并不能「借这职任能得完全」(11节),也就是不能「进到神面前」(19节)。「利未人祭司职任」(11节)只能叫人「想起罪来」(十3),「断不能除罪」(十3-4),所以也不能使人得赦免(十18)、良心得洁净(九9),从而与神恢复完全的相交(九14;十1、14)。因此,需要另外兴起一位「照麦基洗德的等次」的祭司,才能使人「得完全」。
  • 律法是以利未祭司制度为基础的,所以说「从前百姓在利未人祭司职任以下受律法」(11节)。既然百姓并不能「借这职任能得完全」,所以律法也就「一无所成」(19节)。因此,「祭司的职任既已更改,律法也必须更改」(12节)。
  • 「这话所指的人本属别的支派」(13节),指「另外兴起一位祭司」(13节)、不是来自利未支派。摩西律法只允许利未支派中亚伦的子孙担任祭司(出二十八1),其他支派「从来没有一人伺候祭坛」(13节)。当时的犹太人都承认弥赛亚基督将出于犹大支派(太二4-6),甚至用「大卫的子孙」(太二十一9)来代称弥赛亚基督,而主耶稣正是出于犹大支派的「大卫的子孙」(太一1-2),所以说「我们的主分明是从犹大出来的」(14节)。
  • 虽然「这支派,摩西并没有提到祭司」(14节),但在犹太人所公认的弥赛亚诗篇预言:「祢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诗一百一十4),不是利未的后裔。先知撒迦利亚也预言,大卫的后裔既是君王、又是祭司:「看哪,那名称为大卫苗裔的,祂要在本处长起来,并要建造耶和华的殿。祂要建造耶和华的殿,并担负尊荣,坐在位上掌王权;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两职之间筹定和平」(亚六12-13)。死海古卷表明,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时犹太人认为将有两位弥赛亚:一位是君王和战士,是出于犹大支派的大卫的后裔;而另一位是祭司,出自利未支派。
  • 15节把「照麦基洗德的等次」(11节)改为「照麦基洗德的样式」(15节)。「等次」只是指一个体系,「样式」则表明,麦基洗德这个人本身就预表了基督(3、16节 )。
  • 「我的话更是显而易见的了」(15节),意思是既然已经「照麦基洗德的样式,另外兴起一位祭司来」(15节),就证明「祭司的职任既已更改,律法也必须更改」,新约将代替旧约。
  • 「祂成为祭司」(16节),表明基督的祭司职任与祂的道成肉身是分不开的,祂具备作祂子民大祭司的资格,是因为祂与人同有血肉之躯(二14、17)。
  • 「照属肉体的条例」(16节),指利未祭司按照家谱世袭的制度,是必死的。主耶稣基督「照无穷之生命的大能」(16节),胜过了死亡,以复活显明祂是神的儿子(罗一4),并在这生命中成为永远的大祭司,「祂祭司的职任就长久不更换」(24节),可以拯救我们到底(25节)。17节再次引自了诗一百一十4(五6),要我们注意关键词「永远」,也就是「无穷之生命」。

【来七18】「先前的条例,因软弱无益,所以废掉了,」

【来七19】「(律法原来一无所成)就引进了更美的指望;靠这指望,我们便可以进到神面前。」

  • 「先前的条例」(18节),指规定只有亚伦的子孙才能担任祭司的「属肉体的条例」(16节),以及建立在利未祭司制度基础上的献祭、礼仪条例。
  • 「软弱无益」(18节),指「律法原来一无所成」(19节),并不能让人「借这职任能得完全」(11节)、「进到神面前」(19节)。「律法原来一无所成」,也可译为「律法本来就不能成就什么」(和合本修订版),因为它的基础「利未人祭司职任」(11节)就存在局限性。
  • 「废掉」(18节)是个法律术语,指法律的废除。新约的祭司不再照「属肉体的条例」设立,主后70年圣殿被毁,犹太教也不再有祭司,当时担任祭司的撒都该人很快也从历史上消失了。
  • 「引进了更美的指望」(19节),指借着主耶稣基督大祭司的职任,信徒得以坦然无惧地亲近神。「我们便可以进到神面前」(19节),可译为「我们就可以亲近神」(和合本修订版)。

【来七20】「再者,耶稣为祭司,并不是不起誓立的。」

【来七21】「至于那些祭司,原不是起誓立的,只有耶稣是起誓立的;因为那立祂的对祂说:『主起了誓,决不后悔,祢是永远为祭司。』」

【来七22】「既是起誓立的,耶稣就作了更美之约的中保。」

【来七23】「那些成为祭司的,数目本来多,是因为有死阻隔,不能长久。」

【来七24】「这位既是永远常存的,祂祭司的职任就长久不更换。」

【来七25】「凡靠着祂进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为祂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

  • 20-28节证明基督的祭司职任是永远的。
  • 人间的祭司是根据律法条例设立的(18节),而「耶稣为祭司」(20节)是根据神的誓言设立的(17节)。根据律法设立的祭司有被废除掉的(撒上二36;王上二26-27),当时罗马政权也经常根据政治的需要废立犹太教大祭司。「只有耶稣是起誓立的」(21节),所以「决不后悔」(21节)、「永远为祭司」(21节)。21节引自诗一百一十4。
  • 「既是起誓立的,耶稣就作了更美之约的中保」(22节),表明「约」与祭司职任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祭司职任是由约而生,另一方面,约的基础就是祭司职任(11节)。只有透过祭司的工作,才能达到约的目的,建立并维持神与人之间的相交关系。
    1. 「祭司的职任既已更改,律法也必须更改」(12节),律法所代表的旧约也必然更改。而新祭司的兴起,意味新约的生效。
    2. 「更美之约」就是「新约」(九15),「起誓立的」(21节)新祭司比「不是起誓立的」(21节)旧祭司更美多少,新约就比旧约更美多少。因为约的永久性,在于祭司职任的永久性。新约的祭司耶稣是由神「起誓立的」,既然祂的祭司职任是永远的,新约也就成为一个永约(十三20),所以暂时的旧约更美(八13)。
    3. 「中保 egguos」原文在圣经中只出现在此处,是一个法律名词,意思是「保证人、担保人」(英文ESV译本)。主耶稣所担保的是新约的永久性。因为主耶稣的祭司职任是「起誓立的」永远职任,「决不后悔」,所以就保证了以这职任为基础的新约是永远有效的,不会像旧约那样被「废掉」(18节)
  • 人间的祭司「都是必死的人」(8节),「数目本来多,是因为有死阻隔,不能长久」(23节),大祭司的职任都是暂时的(民三十五28)。但耶稣基督「既是永远常存的,祂祭司的职任就长久不更换」(24节),不必由别人继承,所以这位永远的大祭司能「拯救到底」(25节)。
  • 「凡靠着祂进到神面前的人」(25节),表明若人不肯「靠着祂」,就没有其他的途径可以「进到神面前」;人若「靠着祂」,「便可以进到神面前」(19节),而「永远常存的」主耶稣就会负责在时间上「拯救到底」,「为凡顺从祂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五9)。「因为祂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25节),永远在父神的右边「替我们祈求」(罗八34),永远都能求神「体恤」(四16)、「搭救」(二18)落在试探和磨难中的信徒,确保我们最终被领进「荣耀里去」(二10)。新约的大祭司不但担保「更美之约」的永久性,而且保证「更美之约」的履行;祂不但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成就了「更美之约」,并且负责把「更美之约」实现在被拣选的人身上。
上图:旧约大祭司的圣衣,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预表那永远的大祭司基督,参见出二十八1-14注解。

上图:旧约大祭司的圣衣,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预表那永远的大祭司基督,参见出二十八1-14注解。

【来七26】「像这样圣洁、无邪恶、无玷污、远离罪人、高过诸天的大祭司,原是与我们合宜的。」

【来七27】「祂不像那些大祭司,每日必须先为自己的罪,后为百姓的罪献祭;因为祂只一次将自己献上,就把这事成全了。」

【来七28】「律法本是立软弱的人为大祭司;但在律法以后起誓的话,是立儿子为大祭司,乃是成全到永远的。」

  • 「圣洁」(26节)是神性情的完全彰显。
  • 「无邪恶」(26节)原文意思是「无罪的、诚实的」。
  • 「无玷污」(26节)指「不会被弄脏的」,虽然主耶稣来到罪人中间,却不会被罪玷污。
  • 「远离罪人」(26节),意思是与罪人分开,主耶稣虽然「凡事该与祂的弟兄相同」(二17),祂的心思言行却远离罪人的心思言行,祂所走的十字架道路也远离罪人所走的道路。
  • 「高过诸天」(26节),指主耶稣被高举的超越地位(一3;罗八34;弗四10;彼前三22;腓二9),祂正在天上的至圣所里供职。
  • 「原是与我们合宜的」(26节),表明主耶稣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大祭司,最适合为我们完成救赎的工作。「我们」不是指所有人,而是指那些「靠着祂进到神面前的人」(25节)。
  • 人间的大祭司「每日」(27节)都要献上燔祭(出二十九42)和素祭(利六20),但为自己的罪献祭却是在每年的赎罪日(利十六29-34)。因此27节的意思可能是:「在祂每日的事奉中,祂不像那些大祭司一样为自己献祭……」。
  • 主耶稣是「圣洁、无邪恶、无玷污」(26节)的,也是「永远常存的」(24节),所以祂在十字架上「将自己献上」(27节),就能代赎所有信靠祂的罪人;并且「祂只一次将自己献上,就把这事成全了」(27节),果效存到永远。我们不需要主耶稣反复替我们重钉十字架,只需要接受祂那一次献上的功效。
  • 28节可译为「律法所立的大祭司本是有弱点的人,但在律法以后,神以起誓的话立了儿子为大祭司,成为完全,直到永远」(和合本修订版)。「律法以后」,指诗一百一十是在颁布律法之后所写的。「立了儿子为大祭司」,是把诗一百一十4与诗二7合并起来。本节总结了根据「律法」和根据「起誓」所立的大祭司的最大的不同,证明了主耶稣祭司职任的超越。祂借着降卑、受死和高升,完成了在地上的弥赛亚使命,完全胜任作我们永远的大祭司(23-25节)。

希伯来书第6章逐节注解、祷读

Standard

【来六1】「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

【来六2】「各样洗礼、按手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

【来六3】「神若许我们,我们必如此行。」

  • 五11-六章的主题是「预备心理解麦基洗德的等次」,从五个方面来预备读者的心:
    1. 要追求属灵的成熟(五11-14);
    2. 正确的长进之路(六1-3);
    3. 警告退后的危险(六4-8);
    4. 勉励信徒殷勤行道(六9-12);
    5. 神的应许是可靠的(六13-20)。
  • 1-3节的主题,是「正确的长进之路」。
  • 「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1节),可译为「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基础,竭力进到成熟的地步」(和合本修订版)。「离开」指继续前进,不要停滞不前,而要在属灵里「长大成人」(五14)
  • 作者刚刚说过:「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五12),现在却说「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不必再立根基」(1节),表明作者并不认为读者是「必须吃奶」的人,而是用讥讽的手法刺激他们,叫他们自觉羞愧、专心「吃干粮」。
  • 「基督道理的基础」,包括1-2节所列举的6项道理。这些都不是新约特别启示的福音核心(林前十五1-8),只是旧约启示的福音基础。当时的犹太教也承认这些教义,所以有些面临逼迫的犹太基督徒以为既可以信耶稣、又可以回到安全的犹太教。实际上,信徒即使非常熟悉这些「根基」性的道理,仍然只是吃奶的「婴孩」(五13),必须继续成长,灵命才能「进到成熟的地步」。
    1. 「懊悔死行」(1节),指认识到天然人的一切行为都会导致死亡(九14;罗六21、23),善行只是表面功夫,献祭也没有得救的功效(十3-4);所以必须悔改(太三2),转离罪、归回神(申四40;三十2)。
    2. 「信靠神」(1节),不只是相信神,而是指停止倚赖自己的行为,「诚实倚靠耶和华」(赛十20),「惟义人因信得生」(哈二4)。悔改与信靠,正是主耶稣(可一15)和使徒保罗(徒二十21)的所传福音的根基。
    3. 「各样洗礼」(2节),原文是复数,在新约中的另外三处分别用来指犹太教的洁净礼仪(九10;可七4)和基督徒的洗礼(西二12)。因此,关于「各样洗礼」的教训,可能是指「奉主耶稣的名受洗」(徒十九5)与其他洗礼的区别。
    4. 「按手之礼」(2节),原文是复数的「按手」。在新约中,「按手」与祝福(太十九13、15;可十16)、医治(可六5;徒二十八8)、领受圣灵(徒八17-18;十九6)、按立(提前五22)、差派(徒六6;十三3)有关。
    5. 「死人复活」(2节),是福音的基本内容(林前十五13-14),在旧约中就有启示(伯十九25-27;诗十七15;赛二十六19;五十三10-12;但十二2),法利赛人也相信复活(徒二十三8)。
    6. 「永远审判」(2节),指死人复活后的末世审判(但七9-14),这是旧约启示的基本真理(创十八25;诗九17;赛三十三22;六十六24)。
  • 「神若许我们」(3节),是当时信徒的常用语(林前十六7;雅四15),表示完全倚靠神。「我们必如此行」(3节),指「离开基督道理的基础,竭力进到成熟的地步」。神盼望祂的儿女长大成人,信徒有责任「顺着圣灵而行」(加五16)。

【来六4】「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

【来六5】「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

【来六6】「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祂。」

【来六7】「就如一块田地,吃过屡次下的雨水,生长菜蔬,合乎耕种的人用,就从神得福;」

【来六8】「若长荆棘和蒺藜,必被废弃,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

  • 4-8节的主题,是「警告退后的危险」。
  • 4-5节所描述的是已经重生得救的信徒,他们具有以下属灵经历:
    1. 「已经蒙了光照」(4节),得了福音真理的启示、已经信主(十26、32)。
    2. 「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4节),亲身体验过「圣灵的恩赐」(徒十45)。「恩」原文又被译为「恩赐」(弗四7)。
    3. 「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5节),可译为「并尝过神的话的美味,和来世权能」(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来世权能」指「神迹奇事和百般的异能」(二4)。在犹太人的观念中,历史可以分为现今的世代和弥赛亚来临之后的未来的世代,即「今世、来世」(太十二32;可十30;路十八30),但新约进一步教导,「来世」因主耶稣已经临到了。现在是两个世代互相重叠的「末世」,信徒已经被拯救脱离了现今「罪恶的世代」(加一4),并且已经开始经历到「来世权能」。
  • 第6节原文直译是:「若再偏离,就不可能使他们重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正在亲自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公然羞辱祂」(英文ESV译本)。
    1. 这节经文并不是说,信徒若是犯了严重的罪,就会失去救恩,不可能重新悔改、与神和好。因为「悔改的心」(徒五31;提后二25)乃是神所赐的,「在神凡事都能」(太十九26)。所以13-20节立刻向信徒保证了救恩的安全性。
    2. 这节经文是一个假设,并非收信者实际的光景(9节),但却是信徒可能陷入的失败,因为作者不会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来警告读者。
    3. 「离弃道理」(6节),原文是「偏离、掉在旁边,、走错路」,意思是离弃耶稣、退回到犹太教。但这种行为等于否认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已经完成的救恩,相当于「正在亲自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公然羞辱祂」。
    4. 重新懊悔」(6节),包括采用犹太教的动物献祭仪式来懊悔死行」(1节)、试图与神和好,但却毫无功效,「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十26)。
    5. 「重钉十字架」(6节)和「明明地羞辱」(6节),原文都是现在分词,表明只要他们还在以这种方式对待神的儿子,就无法「重新懊悔」。只有停止「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祂」(6节),才能回到「神的儿子耶稣」(四14)里,「顺从祂」(五9)、「靠着祂进到神面前」(七25)。
  • 「从神得福」(7节)的是「田地」(7节),比喻信徒。一块田地能「生长菜蔬」(7节),就表示正经历神对受造物的祝福(创二十七27),因为使植物生长的是神(林前三6-7);如果田地不能「生长菜蔬」,却长出「荆棘和蒺藜」(7节),证明这块地浪费了神的恩典。
  • 「废弃」(8节))又被译为「弃绝」(林前九27;林后十三5),意思是这块地经过察验以后,不够资格、毫无价值。信徒如果浪费主的恩典,继续活在肉体里面,长出来的必定是「荆棘和蒺藜」,不合神的心意。
  • 「近于咒诅」(8节),指如果「荆棘和蒺藜」不受限制地生长,就接近于受咒诅的光景(创三17-18)。
  • 「结局就是焚烧」(8节),被「焚烧」的是田地里长出的「荆棘和蒺藜」。因此,这里并不是指信徒因犯罪而失去救恩,而是被神管教、修剪(十二5-11;约十五2;林前十一30-32;约壹五16-17),失去安息(四3),遭受极大的亏损(赛二十七4-5),「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林前三15)。
  • 新约一再宣告,被神拣选的信徒一旦重生得救,就永远不会失去救恩,因为圣父和圣子的手亲自保守我们的救恩稳妥在三位一体的神手里(约六39-40;十28-29;腓一6;提后一12;彼前一5;犹24)。《希伯来书》也一再教导:神借基督的工作「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二10),基督「为凡顺从祂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五9),长远活着为圣徒祈求,拯救他们到底(七25)。《希伯来书》把信徒称为神的儿女(二10,十二5-11)、基督的弟兄(二12、17)、神的家人(三6),这些都代表永恒不变的身分。人都是善变的,我们得救的盼望只能根据神预定的拣选(罗八28-30;弗二8-9)和信实的应许(六17-20;十23),既不能根据自己不可靠的心志或努力,也不能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估或「深信」(9节)。
上图:焚烧「荆棘和蒺藜」,被焚烧的不是田地,而是田地里长出的「荆棘和蒺藜」。因此,来六8不是指真信徒会因犯罪而失去救恩,而是指被神管教。

上图:焚烧「荆棘和蒺藜」,被焚烧的不是田地,而是田地里长出的「荆棘和蒺藜」。因此,来六8不是指真信徒会因犯罪而失去救恩,而是指被神管教。

【来六9】「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得救。」

【来六10】「因为神并非不公义,竟忘记你们所做的工和你们为祂名所显的爱心,就是先前伺候圣徒,如今还是伺候。」

【来六11】「我们愿你们各人都显出这样的殷勤,使你们有满足的指望,一直到底。」

【来六12】「并且不懈怠,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

  • 9-12节的主题,是「勉励信徒殷勤行道」。
  • 第9节可译为「虽然我们这样说,但就你们而言,亲爱的,我们深信有更好的情况——属于救恩」(英文ESV译本)。这表明4-8节只是警告,并非读者实际的光景。「属于救恩」,意思是从他们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的救恩是真实的(10节)。虽然他们现在的情况并不能代表将来也能坚持,但只要得救的经历是真实的,「凡靠着祂进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七25)。
  • 公义的神不会「忘记你们所做的工和你们为祂名所显的爱心」(10节),因为信徒遵行神的旨意「所做的工」,反映了「为祂名所显的爱心」,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有永生」(约壹五13)。正如主耶稣所说的:「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约十四21)。
  • 11节可译为「我们盼望你们各人都显出同样的热忱,一直到底,好达成所确信的指望」(和合本修订版),因为信徒基于爱心的殷勤服事,动机是因为爱神;工作和爱心的见证,正是他们得救的确据(10节)。
  • 12节可译为「这样你们才不会懒惰,却成为效法那些藉着信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懈怠」(12节)原文与「听不进去」(五11)是同一个词,那里是说在听道上不要懈怠,这里是说在行道上不要懈怠,两者都会使属灵的生命停滞不前。相反,一个「藉着信和忍耐」殷勤行道的人,必能「承受应许」。

【来六13】「当初神应许亚伯拉罕的时候,因为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就指着自己起誓,说:」

【来六14】「『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

【来六15】「这样,亚伯拉罕既恒久忍耐,就得了所应许的。」

【来六16】「人都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并且以起誓为实据,了结各样的争论。」

【来六17】「照样,神愿意为那承受应许的人格外显明祂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就起誓为证。」

【来六18】「借这两件不更改的事,神决不能说谎,好叫我们这逃往避难所、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励。」

【来六19】「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

【来六20】「作先锋的耶稣,既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就为我们进入幔内。」

  • 13-20节的主题,是「神的应许是可靠的」。
  • 13-14节引自创二十二16-17,神应许赐福给亚伯拉罕,使他和他的后裔必得承受世界(罗四13),即神永远的产业(十一10、16)。
  • 「人都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16节),指当时的人必须找比自己更大的人确认所起的誓,否则这个誓言就毫无价值。但是,神「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13节),所以祂自己所说的话就够了。神「指着自己起誓」(13节),指神的誓言就像祂自己的存在一样确定。神「起誓」的事实本身,暗示祂对亚伯拉罕的应许不会立即实现,否则神就不必以誓言来保证祂的应许了。因此,亚伯拉罕从得着应许开始,就成了一个「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12节)最好榜样。
  • 15节可译为「这样,亚伯拉罕因恒心等待而得了所应许的」(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指亚伯拉罕等候了15年,才生下神所应许的后裔以撒(创十五4;十六16;二十一5);而从他生下以撒到「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创二十二17),又过了约四百年(创十五13;出十二40)。
  • 17节可译为「照样,神愿意为那承受应许的人更有力地显明祂的旨意不可更改,祂以起誓作保证」(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表明神降卑自己,照人的习俗「以起誓作保证」。
  • 18节可译为「藉这两件不可更改的事——在这些事上,神绝不会说谎——我们这些逃往避难所的人能得到强有力的鼓励,去抓住那摆在我们前头的指望」(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这两件不可更改的事」,指神的应许和誓言,就像旧约里的两个见证人(申十九15)。这两件事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因为它们都是来自绝不说谎的神。因此,信徒的指望不在于自己的信仰有多稳固,而在于神的应许和誓言绝对可靠。
  • 「幔内」(19、20节),指至圣所。在会幕里,用幔子分隔圣所与至圣所,代表神同在的约柜在幔内的至圣所(出二十六33)。只有大祭司才可以进至圣所,但「不可随时进圣所的幔子内」(利十六2),只能在每年赎罪日带着祭牲的血「带入幔子内」(利十六15),在至圣所为民赎罪。
  • 18-19节用三个比喻来形容耶稣基督。
    1. 基督是我们的「避难所」。旧约的百姓若是误杀了人,可以逃到逃城里(民三十五6、9-32)、或者抓住祭坛的角(出二十一14;王上一50;二28)寻求庇护。信徒就像「逃往避难所」的人,而「摆在我们前头的指望」就是基督。我们只要躲在基督里、抓紧基督,就有得救的盼望。
    2. 基督是我们「灵魂的锚」(19节)。当时航海的船只若因低潮或其他原因无法及时入港,水手就会在港口外将锚抛越过沙滩,固定在海港内的海床上,船才能忍受大海浪的冲击。等潮水涨高后,船再安全驶入港口。信徒的「指望」(19节)像「灵魂的锚」,直接「通入幔内」(20节),也就是天上的至圣所,能确保信徒属灵生命的安全。初期教会的信徒常常以锚的图案作为他们的象征,并且和鱼的图案连在一起。
    3. 基督是我们的「先锋」(20节)。「作先锋的耶稣」(20节)是我们的代表,祂进入了天上的至圣所,是「为我们进入幔内」(20节),不但为我们在神面前代赎,也使「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太二十七51),为跟随祂的人开通了来到神面前的路,可以「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四16)。
  • 19-20节预告了七-十一章的主要内容,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 A. 信徒的指望通入幔内(19节);
    •  B. 作先锋的耶稣为我们进入幔内(20a原文);
    •   C. 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20b原文);
    •   C1. 基督的麦基洗德等次(七章);
    •  B1. 大祭司耶稣为我们在幔内事奉(八章-十18);
    • A1. 信徒当坦然进入幔内(十19-十一章)。
  • 耶稣基督「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20节),与人间的大祭司不同,既是我们的「避难所」,也是我们「灵魂的锚」,更是我们的「先锋」。只有基督,才是每个信徒得救的指望和确据。
上图:艺术想象图,描绘「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来六19)

上图:艺术想象图,描绘「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来六19)

希伯来书第5章逐节注解、祷读

Standard

【来五1】「凡从人间挑选的大祭司,是奉派替人办理属神的事,为要献上礼物和赎罪祭(或译:要为罪献上礼物和祭物)。」

【来五2】「他能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因为他自己也是被软弱所困。」

【来五3】「故此,他理当为百姓和自己献祭赎罪。」

【来五4】「这大祭司的尊荣,没有人自取。惟要蒙神所召,像亚伦一样。」

  • 五章-十18的主题是「耶稣是更美应许的大祭司」,是全书交错对称结构的中心。这部分本身也是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 A. 大祭司耶稣更高的等次(五-七章);
    •  B. 大祭司耶稣更美的职任(八章);
    • A1. 大祭司耶稣更美的事奉(九章-十18)。
  • 五-七章的主题是「大祭司耶稣更高的等次」,与九章-十18「大祭司耶稣更美的事奉」首尾呼应,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 A. 基督是照麦基洗德等次作大祭司(五1-10);
    •  B. 预备心理解麦基洗德的等次(五11-六章);
    • A1. 基督的麦基洗德等次(七章)。
  • 1-10节的主题是「基督是照麦基洗德等次作大祭司」,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 A. 大祭司的使命(1节);
    •  B. 大祭司能体谅人(2-3节);
    •   C. 亚伦的后裔被神呼召作大祭司(4节);
    •   C1. 基督被神呼召作麦基洗德等次大祭司(5-6节);
    •  B1. 大祭司基督能体谅人(7-8节);
    • A1. 大祭司基督的使命(9-10节)。
  • 第1节可译为「因为凡从人间挑选的大祭司都是奉派替人办理属神的事,要为罪献上礼物和祭物」(英文ESV译本),表明1-10节是继续四14-16的话题,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四15)。为此,我们首先要对人间的大祭司有个概念(1-4节),然后认识基督这位大祭司的超越之处(5-10节):
    1. 大祭司是个人,从众人中间被分别出来(出二十八1)、在神面前作人的代表。所以每个大祭司都是「从人间挑选的」(1节),并不能由天使或其他非人类担任。
    2. 大祭司是「奉派」(1节)的,是由神设立的,既不是民主选举,也不是君王任命,更不是毛遂自荐。没有人能自己决定是否当大祭司,「惟要蒙神所召,像亚伦一样」(4节)。在神颁布律法之后,将祭司的职分赐给亚伦和他的后裔(出二十八1),外人不得擅自供职(民十八7;代下二十六18)。但到了新约时代,犹太教大祭司的职位已沦为罗马帝国的政治奖赏。
    3. 大祭司的使命是代表人事奉神,「替人办理属神的事,要为罪献上礼物和祭物」,成为神和人之间的中保,使人能与神和好、蒙神悦纳。「礼物和祭物」泛指一切祭物(八4;十1;十一4)。
    4. 大祭司「能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2节)。「体谅 μετριοπαθέω/metriopatheo」(2节)原文可译为「温柔地对待」(英文ESV译本)。大祭司必须执行律法,但却不能冷漠地履行职责。他既不能对罪视而不见,更不能纵容姑息、同流合污,但却必须约束自己、温柔地对待罪人。因为需要大祭司「为罪献上礼物和祭物」的,都是承认自己是「愚蒙的和失迷的人」。大祭司若在心中对罪人充满忿怒或恼怒,就无法为他们代求。
    5. 大祭司之所以能体谅人、用慈爱和温柔与公义调和,是「因为他自己也是被软弱所困」(2节;亚三3-4),从经历中认识到自己的罪和失败,承认自己该做的事没做、不该做的却做了;明明知道神的旨意,但却没有遵行的力量。所以,大祭司也必须承认自己是个罪人,「理当为百姓和自己献祭赎罪」(3节)。只有一个承认自己不配、需要神的怜悯的人(出三十二2),才能向人流出神对不配之人的体恤(民十四5;十六22)。
  • 每个新约的信徒都是在基督里「有君尊的祭司」(彼前二9),这并非我们的选择,而是神的呼召和拣选。但我们也都是「被软弱所困」的人,所以都应该学习「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学习在自己的软弱中体会到别人的需要。在帮助别人对付罪之前,首先应当取用主的宝血,承认、对付自己的罪(利九7;十六17)。人若不能体谅弟兄的软弱、困境和难处,并非因为自己比别人刚强,而是因为自己不够属灵,所以不认识「自己也是被软弱所困」。

【来五5】「如此,基督也不是自取荣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祂说『祢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祢』的那一位;」

【来五6】「就如经上又有一处说:『祢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

  • 虽然基督有权自取荣耀,但祂和人间的大祭司一样,「不是自取荣耀作大祭司」(5节),完全顺服父神的旨意(十7;约五30、43),荣耀祂的乃是父神(约八54)。这里用「基督」(5节)来称呼「神的儿子耶稣」(四14),因为「神的儿子耶稣」是表明祂的神人二性,「基督」是祂受膏就职的名字。
  • 5节引自诗二7,预言基督的神人二性:
    1. 「祢是我的儿子」,是父神宣告基督的神性。
    2. 「我今日生祢」,是父神宣告基督的人性,既包括童女马利亚由圣灵感孕生子,也包括父神使基督从死里复活(徒十三33)。
  • 6节引自诗一百一十4。既然犹太人和主耶稣都认为诗一百一十1(一13;路二十42;徒二34)是神对基督说话,第4节当然也是神对基督说话,预言父神任命基督担任属天的大祭司(10节):
    1. 基督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6节),职分与麦基洗德相似,并不是按照律法从亚伦的后裔挑选(4节;七13-14)。「麦基洗德」是亚伯拉罕时代的撒冷王,他在律法颁布之前,就已经担任「至高神的祭司」(创十四18)。基督这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四14)既是大祭司、又是神国之王,正如麦基洗德既是「至高神的祭司」(七2)、又是「平安王」(七2)。
    2. 基督是「永远为大祭司」(6节),不受时间的限制(七24-25),就像麦基洗德一样「长远为祭司」(七1)。而任何人间的大祭司都不能长久,死后必须由别人接替(七23)。

【来五7】「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就因祂的虔诚蒙了应允。」

【来五8】「祂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

【来五9】「祂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祂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

【来五10】「并蒙神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称祂为大祭司。」

  • 基督屡次预言自己将在耶路撒冷受死,并且一路定意向耶路撒冷而去,但祂并非不害怕死亡。基督既然有完全的人性,就要接受肉体的一切限制,所以「在肉体的时候」(7节)也会经历疲倦、悲伤、失望和痛苦的挣扎,也会和人类一样惧怕死亡(二15),所以「大声哀哭,流泪祷告」(7节),在客西马尼园向神祷告:「倘若可行,便叫那时候过去」(可十四35)。
  • 基督道成肉身,成为罪人的弟兄,应验了诗二十二22「我要将祢的名传与我的弟兄,在会中我要颂扬祢」(二12)。同样,神回应基督站在人子地位上的「大声哀哭,流泪祷告」,也应验了诗二十二24:「因为祂没有藐视憎恶受苦的人,也没有向他掩面;那受苦之人呼吁的时候,祂就垂听」(诗二十二24)神果然是「那能救祂免死的主(7节),不但使基督有能力顺服父神的旨意(约十八11),而且最终得以复活者的身份在会中(二12;诗二十二22)颂扬神。
  • 「就因祂的虔诚蒙了应允」,可译为「就因祂的敬畏蒙了应允」(英文ESV译本),基督虽然像人一样「大声哀哭,流泪祷告」,但却没有像世人那样坚持自己的意思,而是祷告:「求祢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祢的意思」(可十四36)。因此,基督从父神那里清楚地知道,十字架是成就救恩的惟一道路,并且得着天使「加添祂的力量」(路二十二43)、顺服父神的旨意(太二十六39、42、44),最终通过复活,脱离并胜过了死亡。并不是难处被挪去才是「蒙了应允」,得着胜过难处的力量更是「蒙了应允」。
  • 基督是完全的神,但也是完全的人、「生在律法以下」(加四4),必须像人一样在身量、智慧和灵性上逐渐成长(路二40、52)。基督在神性里不需要学习,但在道成肉身的人性中却需要学习,所以「祂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8节)。基督从起头就存心顺从(十7),但祂还必须用一生学习顺从所带来的后果,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8)。既然基督站在人子的地位上,「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每个跟随祂的门徒也可以效法、也必须经历。「苦难 ἔπαθεν」与「学习 ἔμαθεν」原文谐音,一个能用真理使人得自由的人,自己首先要在苦难中学习顺从真理。
  • 「祂既得以完全」(9节),指基督通过道成肉身的顺服经历,不但完成了父神的托付(约十七4)、也完成了人类的救恩,有资格成为人类的救主(9b)和大祭司(10节)。
  • 神的儿子借着自己的「顺从」(8节),「为凡顺从祂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9节),表明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二10)的方法,首先是借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顺从」、成就救恩(路二十四46),然后是借着福音拣选人「顺从」基督、施行救恩(路二十四46)。这救恩一次成就(七27)、功效直到「永远」,但却只属于那些「顺从」基督的人,并非人人都能自动获得救恩,只有「靠着祂进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七25)。「顺从」乃是信心的表现(约五24;罗四5;弗二8-9),但「顺从」这个动作,也表明人要为拒绝救恩承担责任。
  • 「并蒙神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称祂为大祭司」(10节),表明十字架就是基督举行就职典礼的地方。基督被钉十字架,就是这位大祭司「一次将自己献上」(七27)、并且「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九12)。
上图: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的艺术想象图。主耶稣的祷告是:「父啊!祢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路二十二42)。当时「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加添祂的力量」(路二十二43),虽然主耶稣「极其伤痛」,但「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路二十二44)。

上图: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的艺术想象图。主耶稣的祷告是:「父啊!祢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路二十二42)。当时「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加添祂的力量」(路二十二43),虽然主耶稣「极其伤痛」,但「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路二十二44)。

【来五11】「论到麦基洗德,我们有好些话,并且难以解明,因为你们听不进去。」

【来五12】「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

【来五13】「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

【来五14】「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

  • 五11-六章的主题是「预备心理解麦基洗德的等次」。
  • 「神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称祂为大祭司」(10节),这事到底美在哪里,本信最初的读者可能「听不进去」(11节),因为他们在属灵上还不够成熟。因此,在开始解释「这麦基洗德就是撒冷王」(七1)之前,五11-六章首先从四个方面来预备读者的心,然后才继续谈论「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六20):
    1. 要追求属灵的成熟(五11-14);
    2. 正确的长进之路(六1-3);
    3. 警告退后的危险(六4-8);
    4. 勉励信徒殷勤行道(六9-12);
    5. 神的应许是可靠的(六13-20)。
  • 11节可译为「论到这事,我们有好些话要说,可是很难解释,因为你们听不进去」(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信徒属灵生命的成熟程度,并不是根据信主时间的长短,而是根据他们对神话语的接受能力、分辨能力和操练经验。
  • 幼稚信徒的三个标志是:
    1. 听不进去:「因为你们听不进去」(11节),原文直译是「因为你们已经变得耳朵懈怠」。他们并非因为生来愚钝,所以「听不进去」;而是因为不求上进,所以属灵的理解力变得越来越迟钝。
    2. 走下坡路:12节可译为「按时间说,你们早该作教师了,谁知还需要有人再将神圣言基础的要道教导你们;你们成了那需要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他们已经信主很久(十32),早就应当对真理掌握到可以造就别人的地步,但现在却还需要对福音的基础(一1;二3)重新补课,退化「成了那需要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天路旅程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黑暗若不能渐渐清晰、清晰也会陷入昏暗。「奶」比喻最基本的真理,「干粮」比喻更进深的真理。
    3. 缺乏操练:「不熟练仁义的道理」(13节),缺乏实践真理的经验(14节),就像一个初信主的属灵「婴孩」(13节)。
  • 成熟信徒的三个标志是
    1. 有领悟力:他们就像「能吃干粮」(14节)的成年人,可以理解更进深的真理,比如背架、顺服、得胜、成圣,不会总是停留在浅显的恩典、慈爱和安慰上。
    2. 勤于操练:「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14节),可译为「他们的心窍因练习而灵活」(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也就是经常「在敬虔上操练自己」(提前四7)。
    3. 有分辨力:「就能分辨好歹了」(14节),可译为「能分辨善恶了」(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他们因为平时经常操练,所以渐渐具备了正常的属灵洞察力(林前二14-15),从此「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弗四14)。

希伯来书第4章逐节注解、祷读

Standard

【来四1】「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祂安息的应许,就当畏惧,免得我们(原文是你们)中间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

【来四2】「因为有福音传给我们,像传给他们一样;只是所听见的道与他们无益,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

【来四3】「但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正如神所说:『我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其实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

  • 在三7-四13的交错平行结构中,四1-13对应于三13-14,是信徒「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三13)的内容,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告诫信徒「不可硬着心」(7b):
    • A. 相信的人才能进入安息(1-3节);
    •  B. 安息仍然为人存留(4-6节);
    •   C. 今日不可硬着心(7节);
    •  B1. 为人存留的是神的安息(8-10节);
    • A1. 我们当竭力进入安息(11-13节)。
  • 1-3节的主题是「相信的人才能进入安息」,与11-13节「我们当竭力进入安息」首尾呼应。
  • 第1节可译为「所以,既然进入祂安息的应许依旧存在,我们就该存畏惧的心,免得我们 中间有人似乎没有得到安息」(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这句话包含三层意思:
    1. 「进入祂安息的应许依旧存在」,表明这应许不只是旧约的以色列人进迦南(申十二9-10),所以与今天的新约信徒也有关系。「安息日」(出二十8)和迦南「安息地」(申十二9),都是预表「在基督里有分」(三14)的属天安息(太十一28-30)。
    2. 这应许不是「安息」,而是「进入祂安息」。因为神的「安息」已经预备好了,现在就可以得着,并非将来才有的盼望。
    3. 人若要「进入祂安息」,首先「就该存畏惧的心」。人若惧怕神(十二28-29),就必不惧怕人(十三6);人若不惧怕神,就会惧怕人,结果像旷野里的以色列人那样惹神发怒(三8、11),看到亚衲族的巨人(民十三33),就不敢相信神的应许(三19;创十二1、7;十三14-16)。结果,出埃及的以色列人虽然已经离开了埃及,但却不能进入迦南美地;新约的信徒虽然已经得救,但生活也可能「似乎没有得到安息」。
  • 人要进入神的安息,必须有两个条件:
    1. 「福音」(2节):就是「进入祂安息的应许」。对于旷野里的以色列人,就是约书亚和迦勒对流奶与蜜之地的美好见证(民十四7-9);对于新约的信徒,就是主耶稣已经成就了「这么大的救恩」(二3)。「福音 εὐαγγελίζω /euaggelizo」与「应许 ἐπαγγελία/epaggelia」原文谐音。
    2. 「信心」(2节):这是本书原文第一次提到「信心 πίστις/pistis」这个词。迦南美地不是以色列人自己预备的(申六10-11),基督的救恩也不是靠人成就的。人所当做的不是努力实现安息,而是用「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2节),相信神能成就祂的应许;人若不凭信心跟从神,不管听了多少的道,「所听见的道与他们无益」(2节)。这信心并非得救的信心、而是得安息的信心(民二十12;犹5)。事实上,当以色列人听到摩西带他们出埃及的好消息时,「百姓就信了」(出四31),并且出了埃及、过了红海,但在加低斯却不敢相信神能领他们战胜巨人、进入应许之地(民十四1-3)。出埃及的以色列人能否承受迦南为业(书一2-4),取决于他们是否凭信心顺服地踏入约旦河(书三15);得救的信徒能否在基督里得安息,也取决于我们是否凭信心接受「进入祂安息的应许」。
  • 「但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3节),原文是「因为我们已经信的人进入那安息」(英文ESV译本)。「已经信的人」并不是指所有得救的信徒,而是指凭信心进入安息的人。神的安息并不是将来的盼望,而是现在就可以经历的实际;不需要倚靠人的努力实现,而是神「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3节)。这安息早已预备好了,相信就可进入、不信就不得进入,所以已经信的人现在「进入那安息」,而不信的人「断不可进入」(3节)。

【来四4】「论到第七日,有一处说:『到第七日,神就歇了祂一切的工。』」

【来四5】「又有一处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来四6】「既有必进安息的人,那先前听见福音的,因为不信从,不得进去。」

【来四7】「所以过了多年,就在大卫的书上,又限定一日,如以上所引的说:『你们今日若听祂的话,就不可硬着心。』」

  • 4-6节的主题是「安息仍然为人存留」,与8-10节「为人存留的是神的安息」前后呼应,论证神的旨意不会因着人的不信而落空。
  • 「论到第七日,有一处说」(4节),原文是「因为祂曾在某处这样论到第七日」(英文ESV译本)。「第七日」指神创造的第七日、也就是安息日(创二3)。「到第七日,神就歇了祂一切的工」(4节;创二2),表明神的安息从创造的「第七日」就已经预备好了。神「并不疲乏,也不困倦」(赛四十28),祂在第七日「歇了祂一切的工」,并不是需要休息,而是因为完成了创造的旨意和工作,所以「第七日便安息舒畅」(出三十一17)、心满意足。
  • 「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5节),引自诗九十五11。4-5节运用了犹太拉比「米大示 Midrash」解经常用的「串珠 Gezerah Shavah」原则,把有相同或相似关键字、词组的经文联系在一起彼此解释。创二2的「歇了 κατέπαυσε」与诗九十五11的「安息 κατάπαυσίν」在七十士译本中字根相同,所以可以把诗九十五11「我的安息」解释为创二2神在第七日所享受的安息,也就是「神就歇了祂一切的工」。
  • 「既有必进安息的人」(6节),可译为「既有这安息保留着让一些人进入」(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虽然「那先前听见福音的,因为不信从,不得进去」(7节),但神却定意要保留「进入祂安息的应许」(1节)、「让一些人进入」。因为这安息是创世以来已经预备好的,也是神定意要与人分享的;神的旨意绝不会因着人的悖逆和不信而落空,救恩就是要把罪人恢复进祂创造时所预备的安息里。
  • 第7节是四1-13交错对称结构的中心,「你们今日若听祂的话,就不可硬着心」(7节),是整段劝勉信息的核心:
  • 「大卫的书」(7节)是犹太人对《诗篇》的称呼,第7节引自诗九十五7-8。
  • 「又限定一日」(7节),可译为「又定了一天——『今日』」(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 「今日」这个词就像一个警钟,在本书中一共敲响了八次(一5;三7、13、15;四7×2;五5;十三8),提醒每个信徒:「今日」是神赐给我们的机会,我们应当抓紧「今日」、进入安息。

【来四8】「若是约书亚已叫他们享了安息,后来神就不再提别的日子了。」

【来四9】「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

【来四10】「因为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祂的工一样。」

  • 8-10节的主题是「为人存留的是神的安息」,与4-6节「安息仍然为人存留」前后呼应,论证神的安息不是安息日和迦南地的安息。
  • 「约书亚」(8节)原文就是「耶稣 Ἰησοῦς/Iesous」,是希伯来文「约书亚 יְהוֹשׁוּעַ/yeh-ho-shoo’-ah」的希腊文形式,意思是「耶和华是拯救」。约书亚继承了摩西的使命,带领以色列人进入了迦南地,神「使他们四境平安」(书二十一44)。但这安息并没有持续多久,整本《士师记》的历史都在告诉我们,以色列人虽然进入了迦南,但却没能永享安息,而是在悖逆、管教、拯救、再次悖逆的模式中没完没了地循环。因此,约书亚无法做到的事情,只有在「神的儿子耶稣」(14节)才能做到。
  • 「别的日子」(8节)就是诗九十五7的「今日」(7节)。诗九十五是在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之后写成的,以色列人在摩西的时代没有得着安息,在约书亚的时代也没有得着安息,直到进入迦南之后,圣灵还在要求身处迦南的以色列人把握「今日」、进入安息。可见,「这安息保留着让一些人进入」(6节),并不是指那些已经进入迦南的以色列人,神所应许的永恒安息,也不是约书亚所实现的短暂安息。
  • 「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9节),原文是「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英文ESV译本)。
    1. 「安息日的安息 σαββατισμός/sabbatismos」,原文是一个单词,在新约里只出现过一次。这个特殊的用词,表明神所应许的、我们当竭力进入的「那安息」(11节),既不是十诫中的安息日(Sabbath,出二十8-11),也不是约书亚带领百姓进迦南所享受的短暂安息,而是祂自己在创世的「第七日」(4节)所预备好的永恒安息(10节)。
    2. 这安息是「为神的子民存留」的,那些有资格享受「安息日的安息」的人被称为「神的子民」,包括相信的以色列人和外邦人。
  • 「因为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祂的工一样」(10节),这句话表明:
    1. 「神歇了祂的工」,是因为对祂的工作成果完全满意,并不是停止了工作,因为主耶稣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约五17)。人「歇了自己的工」,也是因为对神的工作成果完全满意,所以不再倚靠肉体的努力,而是凭信心接受神的工作、分享祂的喜乐和满足。
    2. 「进入安息」,就是不再倚靠人的肉体,而是凭信心接受神已经做成的工作:在旧约,就是不定睛于身材高大的亚衲族巨人(民十三31-32),相信神必能领百姓得着应许之地(民十四8-9);在新约,就是不定睛于环境里的逼迫和难处,相信基督必能使我们在神面前「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16节)。
    3. 这安息今生显明在基督里(太十一28-30),因为信徒已经「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十二28)。将来也显明在永世里(启十四13),那时我们将进入天上的家乡(十一16),也就是神所预备的那座有根基的、常存的、将来的城(十一10、16;十三14),永生神的城邑、天上的耶路撒冷(十二22),在那里有「更美长存的家业」(十34)。

【来四11】「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

【来四12】「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来四13】「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祂面前不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

  • 11-13节的主题是「我们当竭力进入安息」,与1-3节「相信的人才能进入安息」首尾呼应。
  • 「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11节),就是「存畏惧的心」(1节和合本修订版),用「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2节),不要「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11节)。「竭力进入那安息」,不是「竭力去工作」,而是「竭力认识自己的败坏无能、竭力不靠肉体、竭力诚实倚靠神」;不是将来才进入永世里的安息,而是今生就能进入基督里的安息。
  • 「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12节),原文是「因为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英文ESV译本)。表明人若不想「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只能顺服「神的道」的管理,因为「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活泼有力、必能成就(赛五十五10-11)。主耶稣对我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六63;弗二11),能穿透我们的心思,显明我们灵里的真实光景(12-13节),是神审判的根据(约十二48;林后二15-16)。我们只要对照「神的道」,就可以「辨明」(12节)自己是否有真实的信心。
  • 「魂与灵」(12节)代表人非物质的成分,「骨节与骨髓」(12节)代表人物质的成分。人自己都对自己不了解的地方,神却知道得清清楚楚。
  • 「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13节),可译为「万物在祂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我们必须向祂交账」(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我们真实的光景、包括「不信的恶心」(三12),在神面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每个人都必须向祂交账,无处可躲(诗一百三十九1-24)。

【来四14】「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

【来四15】「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

【来四16】「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 14-16节的主题是「大祭司、神儿子耶稣是安息的保障」,与三1-6「大祭司、神儿子耶稣是安息的盼望」首尾呼应,两部分都使用了共同的关键词「天」(三1的「ἐπουράνιος/epouranios」原文源于四14「οὐρανός/ouranos」)、「承认 ὁμολογία/homologia 」(14;三1「认为」原文)、「大祭司」(14、15节;三1)、「耶稣」(14节;三1)、「儿子」(14节;三6)和「坦然无惧 παρρησία/parrhesia」(16节;三6「胆量」原文)。
  • 既然「万物在祂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我们必须向祂交账」(14节和合本修订版),人类就急迫地需要一位真正能在神面前为他们做中保的代表。「大祭司」就是人在神面前的代表,而基督这位大祭司「已经升入高天」(14节),直接来到神面前,不像地上的大祭司受到各种限制(利十六2、34)。「天」原文是复数。
  • 「神的儿子耶稣」(14节),这个称呼刻意把耶稣基督的人性和神性结合起来,表明祂是神与人之间的完美中保(提前二5),有资格担任更美的大祭司(八6)。既然我们有这样一位更美的大祭司,就不应该在逼迫面前离开祂、暂时脱离难处,反而「当持定所承认的道」(14节),靠着这位大祭司胜过一切难处。
  • 信徒在逼迫和难处中「当持定所承认的道」(14节),理由是:
    1. 「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15节)。虽然主耶稣超越诸天,但祂并非高高在上、远离在地上挣扎的百姓,而是理解我们的难处和需要。祂「体恤我们的软弱」,但却要洁净我们的罪;祂乐意帮助承认自己软弱的人胜过试探和逼迫,但却要管教、拆毁以为刚强的人。
    2. 「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15节)。这不是说主耶稣经历过人类所有的试探,因为祂既没有经历过妇女才有的试探、也没有经历过老人才有的试探,但祂所受的试探本质「与我们一样」,都是要引诱人不顺从神、只注意满足「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约壹二16)。主耶稣并不需要「凡事受过试探」的经验,就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但祂却以人子的身分亲身经历试探,是为了让受试探的人放心:「祂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二18)。我们的中保也曾和我们一样经历试探,这是对受苦之人莫大的安慰。
    3. 「只是祂没有犯罪」(15节;彼前二22;约壹三5;林后五21)。受试探并非犯罪,顺从试探才是。主耶稣并不需要「凡事受过试探」的争战,就能了解罪恶引诱的压力;但祂却以人子的身分亲自胜过了试探,是为了让受试探的人放心:既然祂「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我们同样可以效法祂胜过试探、靠着祂脱离罪恶。
  • 「施恩的宝座」(16节),就是约柜上的施恩座(出二十五17-21),这是神与摩西相会、发表启示的地方(出二十五22),象征神在天上的宝座(八1)。约柜放在至圣所里(出二十六34),与外界隔离(民一51-53),连大祭司也只能在赎罪日一年一次接近约柜(利十六2、34)。但在新约时代,信徒「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十19),得以「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16节)、直接面对神,软弱的人可以「得怜恤」(16节),不配的人可以「蒙恩惠」(16节),需要的人可以得着「随时的帮助」(16节)。神恩典的供应是无限量的,惟一的条件是我们凭信心去领受。因此,我们不必想方设法地倚靠自己面对试探和逼迫,那并不是基督里的安息。
上图:在旧约时代,即使是大祭司,也不可随时来到约柜上的施恩座前(利十六2),只能在赎罪日进去,并要用香的烟云遮掩施恩座,免得大祭司死亡(利十六13)。因为罪人的罪若没有被对付或遮盖,就不能直接来到神的面前。新约的大祭司基督成就了救恩之后,信徒的罪已经被基督的宝血遮盖,所以可以「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四16)。

上图:在旧约时代,即使是大祭司,也不可随时来到约柜上的施恩座前(利十六2),只能在赎罪日进去,并要用香的烟云遮掩施恩座,免得大祭司死亡(利十六13)。因为罪人的罪若没有被对付或遮盖,就不能直接来到神的面前。新约的大祭司基督成就了救恩之后,信徒的罪已经被基督的宝血遮盖,所以可以「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四16)。

希伯来书第3章逐节注解、祷读

Standard

【来三1】「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啊,你们应当思想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的耶稣。」

【来三2】「祂为那设立祂的尽忠,如同摩西在神的全家尽忠一样。」

  • 三-四章的主题是「圣徒应当因信进入应许的安息」,与十19-十一章「圣徒应当因信等候应许的产业」前后呼应。这部分本身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结构:
    • A. 大祭司、神儿子耶稣是安息的盼望(三1-6);
    •  B. 硬着心的不信者不能进入安息(三7-四13)
    • A1. 大祭司、神儿子耶稣是安息的保障(四14-16)
  • 1-6节的主题是「大祭司、神儿子耶稣是安息的盼望」,与四14-16「大祭司、神儿子耶稣是安息的保障」首尾呼应,两部分都使用了共同的关键词「天」(三1的「ἐπουράνιος/epouranios」原文源于四14「οὐρανός/ouranos」)、「认为 ὁμολογία/homologia 」(1节;四14「承认」原文)、「大祭司」(三1;四14、15)、「耶稣」(1节;四14)、「儿子」(6节;四14)和「胆量 παρρησία/parrhesia」(6节;四16「坦然无惧」原文)。
  • 第1节原文用「所以」(英文ESV译本)开始。因为作者已经宣告基督「在神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二17),所以现在要求读者应当「思想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的耶稣」(1节)。这些信徒面对逼迫和试探,之所以缺乏信心和安全感,是因为他们过于专注自己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专心「思想」基督。
  • 第1节从四个角度对重生信徒的身分进行了描述:
    1. 他们都是「弟兄」(1节),既是作者的弟兄,也是基督的弟兄(二11)。因为他们都是圣灵重生的,所以「都是出于一(二11)。
    2. 他们都是「圣洁」(1节)的,也就是被基督分别为圣、属于神的圣徒(二11)。
    3. 他们都是「同蒙天召的」(1节),并非根据自己的理智、情感或意志而相信,而是出于神的「天召」。神的有效呼召是从天而来、领我们向天而去,追求真实的「天恩」(六4)、「天上的本物」(九23)、在天上「更美的家乡(十一16)和「天上的耶路撒冷」(十二22)。
    4. 他们都是回应呼召、宣认相同信仰的。「所认」(1节)可译为「所宣认」(和合本修订版),耶稣是他们所共同承认的信仰核心。 
  • 第1节宣告了耶稣基督的双重职分:
    1. 祂是神的「使者」(1节):原文就是「使徒」。每个信主的人都要承认主耶稣有完全的神性,祂奉父神差遣,道成肉身彰显父(约一18),施行启示之工(约十四10;十七3)。而祂所差遣的使徒,正是祂自己「使者」职分的延伸(约十七18;二十21)。
    2. 祂是人的「大祭司」(1节):每个信主的人都要承认主耶稣有完全的人性,祂是人在神面前的代表和中保(提前二5),施行救赎之工(约三17;约壹四10)。
  • 「祂为那设立祂的尽忠,如同摩西在神的全家尽忠一样」(2节),引自神对摩西的评价:「我的仆人摩西不是这样;他是在我全家尽忠的」(民十二7)。

【来三3】「祂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荣耀,好像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荣;」

【来三4】「因为房屋都必有人建造,但建造万物的就是神。」

【来三5】「摩西为仆人,在神的全家诚然尽忠,为要证明将来必传说的事。」

【来三6】「但基督为儿子,治理神的家;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便是祂的家了。」

  • 摩西是奉神差遣颁布律法的使者,也在亚伦承接圣职之前兼任大祭司(利八14-24;诗九十九6)。耶稣基督也兼任「使者」(1节)和「大祭司」(1节),但却超越了摩西(3-6节)。虽然基督和摩西都是向神「尽忠」,但却有两个根本的不同:
    1. 基督是房屋的建造者、摩西是房屋(3-4节):「房屋 οἶκος/oikos」(3、4节)原文与「家」(2、5、6节;十2)、「殿」(太十二4)是同一个词,是双关语。摩西只是神家的一员、被用来建造神家的「活石」(彼前二4-5),基督却是神的家(提前三15)、教会(太十六18)和圣殿(约二19)的真正建造者;因此,「祂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荣耀,好像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荣」(3节)。
    2. 基督是房主的儿子、摩西是房主的仆人(5-6节):摩西是在「仆人」的地位上「向神的全家尽忠」,而基督是在「儿子」的地位上「治理神的家」。「仆人」的事奉是「为将来要谈论的事作证」,预备和见证「儿子」的工作(路二十四27、44-45)。所以主耶稣说:「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约五39),「你们如果信摩西,也必信我,因为他书上有指着我写的话」(约五46)。
  • 5-6节可译为「摩西作为仆人,向神的全家尽忠,为将来要谈论的事作证;但是基督作为儿子,治理神的家。我们若坚持因盼望而有的胆量和夸耀,我们就是祂的家了(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 「胆量 παρρησία/parrhesia」原文与「坦然无惧」(四16)、「坦然」(十19」、「勇敢的心」(十35」是同一个词,指信徒可以靠着神的儿子坦然无惧地来到父神面前。
  • 「夸耀 καύχημα/kauchema」原文与「欢乐」(腓一26)是同一个词,指蒙赦免的罪人「在基督耶稣里的欢乐」(腓一26)。
  • 人不能靠着「坚持」进入神家,但只有「坚持」才能证明自己属于神家、接受神儿子的治理,所以说:「我们若坚持因盼望而有的胆量和夸耀,我们就是祂的家了」。因为能使「同蒙天召」的人得救的信心,是始于基督、并且在「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十二2)里持续,所以才能「坚持到底」(6、14节;十23)。正如主耶稣对那些承认信祂的犹太人所说的:「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约八31)。人若对自己赖以得救的福音不清不楚(林前十五1-2),不能「在所信的道上恒心,根基稳固,坚定不移」(西一23),表明起初就没有真实的信心(林后十三5),「他们出去,显明都不是属我们的」(约壹二19)。

【来三7】「圣灵有话说:你们今日若听祂的话,」

【来三8】「就不可硬着心,像在旷野惹祂发怒、试探祂的时候一样。」

【来三9】「在那里,你们的祖宗试我探我,并且观看我的作为有四十年之久。」

【来三10】「所以,我厌烦那世代的人,说:他们心里常常迷糊,竟不晓得我的作为!」

【来三11】「我就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 三7-四13的主题,是「硬着心的不信者不能进入安息」,整体是一个交错平行结构:
    • A. 不可硬着心、惹神发怒(三7-8);
    •  B. 以色列人在旷野试神探神四十年、被神厌烦(三9-10);
    •   C. 神在怒中起誓:他们不可进入安息(三11);
    •    D. 谨慎不信的恶心(三12);
    •     E. 要天天互相劝勉(三13-14);
    • A1. 不可硬着心、惹神发怒(三15);
    •  B1. 以色列人在旷野惹神发怒四十年、被神厌烦(三16-17);
    •   C1. 神在怒中起誓:不信者不可进入安息(三18);
    •    D1. 不信者不能进入安息(三19);
    •     E1. 互相劝勉的内容(四1-13)。
  • 第7节原文用「所以」(英文ESV译本)开始。因为「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便是祂的家了」(6节),所以要以出埃及时倒毙旷野的以色列人为鉴戒(7-19节)、「不可硬着心」(8、15节;四7)。「硬着心」,比喻刚硬悖逆,在理性上否认神、情感上反对神、意志上离弃神。
  • 7-11节引自诗九十五7-11的七十士译本,回顾出埃及时以色列人的失败。诗九十五7-8是后来犹太人在安息日黄昏崇拜的宣召经文(Kabbalat Shabbat),当时也是犹太人熟悉的安息日经文。
  • 「圣灵有话说」(7节),表明初期教会的基督徒和犹太教徒都承认旧约圣经是圣灵默示的(十15)。
  • 跟随摩西出埃及的以色列人曾在汛的旷野利非订发怨言,表面上是因为缺水(出十七1-3),实际上是「不信」(12节;民十四11),质疑神的护理和良善,所以惹神发怒。摩西「给那地方起名叫玛撒,又叫米利巴」(出十七7),「米利巴」的意思是「争闹」,「玛撒」的意思是「试探」。
  • 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不愿顺服神进入迦南,情愿回到埃及为奴之地,结果被神惩罚「在旷野飘流四十年」(民十四33),期间不断地试探神(出十五23;十六1;民十一3;二十1)、观看神的作为「有四十年之久」(9节),以致成为恶习。「四十」在圣经里代表彻底,比如:神降雨在地上四十昼夜(创七4),挪亚在亚拉腊山顶等了四十天才开了方舟的窗户(创八6),薰尸的常例是四十天(创五十3),摩西在旷野牧羊四十年(徒七30),摩西在西奈山上前后两次四十昼夜(出二十四18;三十四28),十二探子窥探迦南地四十天(民十三25),受刑者鞭打四十下(申二十五3),非利士人与以色列人对峙四十日(撒上十七16),大卫、所罗门分别作王四十年(王上二11;王上十一42),以利亚走了四十昼夜到西奈山(王上十九8),约拿宣告尼尼微城过四十天倾覆(拿三4),主耶稣在旷野四十天受试探(可一13)。
  • 「他们心里常常迷糊」(10节),指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内心悖逆、不肯顺服,所以总是误入歧途。「竟不晓得我的作为」(10节),可译为「竟不知道我的道路」(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指不明白神的旨意和工作法则。没有一个世代的人像出埃及的以色列人经历过那么多的神迹奇事,但神却说他们「竟不知道我的道路」、甚至「藐视」神(民十四22-23),因为他们不肯顺服,所以「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赛五十三6)。
  • 人若「存着不信的恶心」,就会「心里常常迷糊」,再多的神迹奇事也不能让他们顺服神的道路、遵行神的旨意。因此,虽然神用「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罗二4)领他们悔改,但却「厌烦那世代的人」(10节),定意拆毁他们,所以「就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11节)。出埃及时二十岁以上的以色列男丁,除了约书亚和迦勒,都不得进入迦南(民十四29-32)。
  • 在诗九十五11中,「我的安息」指神所应许的迦南「安息地」(申十二9),不是指救恩,而是预表信徒在基督里的安息(四3)。「进入我的安息」,就是不再倚靠人的肉体,而是凭信心接受神已经做成的工作:在旧约,就是不定睛于身材高大的亚衲族巨人(民十三31-32),相信神必能领百姓得着应许之地(民十四8-9);在新约,就是不定睛于环境里的逼迫和难处上,相信基督必能使我们在神面前「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四16)。

【来三12】「弟兄们,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存着不信的恶心,把永生神离弃了。」

【来三13】「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

【来三14】「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

  • 「弟兄们,你们要谨慎」(12节),这是本书的第二个警告。
  • 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并非不信有神,也不是没有经历过神的作为(9节),但却仍然「存着不信的恶心,把永生神离弃了」(12节;民十四11)。因为他们不相信神的应许、不信靠神每日的供应,实际上就是「不信」。今天,许多自称信主的人虽然理智上承认有神,但却把神排除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之外,心思言行好像没有神一样,这就是「存着不信的恶心」。当时「离弃」神的行为,特指一些犹太信徒忍受不住环境的逼迫,离开教会、回到犹太教里。
  • 本章三次提到「今日」(7、13、15节),「今日」是我们进入安息的得胜关键,不但旷野的百姓如此,本信的读者是如此,今天的信徒更是如此。因为「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后六2),所以「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13节)。
    1. 「天天彼此相劝」的原因:人的罪性和撒但的试探从来没有变过,我们天天都有可能「被罪迷惑」(13节)。信徒若是孤芳自赏、闭门潜修,不愿在团契里彼此交通、彼此劝勉,不但会对罪习以为常、而且更会自欺欺人,「心里就刚硬了」(13节),结果就会「惹祂发怒、试探祂」(8节)、「随流失去」(二1)。
    2. 「天天彼此相劝」的目的:让我们能「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14节),证明我们属于神家(6节),「就在基督里有分了」(14节),能在基督里得着安息。「信心」原文也译为「确信 confidence」(英文ESV译本,林后九4),并不是指得救的「信心 faith」。
    3. 「天天彼此相劝」的内容:在三7-四13的交错平行结构中,对应于四1-13。

【来三15】「经上说:『你们今日若听祂的话,就不可硬着心,像惹祂发怒的日子一样。』」

【来三16】「那时,听见祂话惹祂发怒的是谁呢?岂不是跟着摩西从埃及出来的众人吗?」

【来三17】「神四十年之久,又厌烦谁呢?岂不是那些犯罪、尸首倒在旷野的人吗?」

【来三18】「又向谁起誓,不容他们进入祂的安息呢?岂不是向那些不信从的人吗?」

【来三19】「这样看来,他们不能进入安息是因为不信的缘故了。」

  • 人若「硬着心」(15节)、定意悖逆,即使是「听见祂话」(16节)、「跟着摩西从埃及出来的众人」(16节),最终的结局也是「尸首倒在旷野」(17节)。信徒不可以为蒙恩得救以后就可以「各人偏行己路」(赛五十三6),因为出了埃及却不能进迦南的人,身在旷野、心在埃及,比在埃及为奴的光景更加可怜(出十六3;民十一4-6)。神的救恩不只是救我们脱离世界,更要带我们进入基督的国度、在基督里得着安息。
  • 人里面「不信」(12、19节)神的应许,外面就会「不信从」(18节)神的道路。外面的「犯罪」(17节)反映了里面的「不信」。凡是自称信主,生活中却「不信从」主的人,实际上就是「不信」。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神所赐的真实信心,只是人的理性、情感、意志所冒充的自信,所以不能「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14节)、「在基督里有分」(14节),结果「不能进入安息」(19节)。
  • 过去,出埃及的以色列人蒙了神的拯救、亲眼观看神的作为(9节),但却体贴肉体、不肯顺服,反而不断试探神(9节),结果既回不到埃及,也进不了迦南安息之地(11节),在旷野「绕行」(申二1)四十年。今天,许多信徒因为体贴肉体,也不愿信从,而是用各种貌似属灵的理由来试探神:既然「不要勉强」、要「捐得乐意」(林后九7),是不是不乐意就可以少奉献一点?既然「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祂」(约四23),是不是电视敬拜、网上敬拜就可以了?既然「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徒十三48),是不是不需要我们传福音了?既然神「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么」(徒十七25),是不是不需要我们事奉了?——圣灵警告我们:「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四11),既回不了世界,也享受不了基督里的安息;有了儿子的地位,却承受不了儿子的产业,一生在旷野「绕行」,成为被神「厌烦」(10节)的人!
上图:「确实的信心」不只是信有神,也是对神满有把握,就像这个孩子对父亲满有把握一样。

上图:「确实的信心」不只是信有神,也是对神满有把握,就像这个孩子对父亲满有把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