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纪下第21章逐节注解、祷读

Standard

【王下二十一1】「玛拿西登基的时候年十二岁,在耶路撒冷作王五十五年。他母亲名叫协西巴。」

【王下二十一2】「玛拿西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效法耶和华在以色列人面前赶出的外邦人所行可憎的事。」

【王下二十一3】「重新建筑他父希西家所毁坏的邱坛,又为巴力筑坛,做亚舍拉像,效法以色列王亚哈所行的,且敬拜事奉天上的万象;」

【王下二十一4】「在耶和华殿宇中筑坛。耶和华曾指着这殿说:『我必立我的名在耶路撒冷。』」

【王下二十一5】「他在耶和华殿的两院中为天上的万象筑坛,」

【王下二十一6】「并使他的儿子经火,又观兆,用法术,立交鬼的和行巫术的,多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惹动祂的怒气;」

【王下二十一7】「又在殿内立雕刻的亚舍拉像。耶和华曾对大卫和他儿子所罗门说:『我在以色列众支派中所选择的耶路撒冷和这殿,必立我的名,直到永远。」

【王下二十一8】「以色列人若谨守遵行我一切所吩咐他们的和我仆人摩西所吩咐他们的一切律法,我就不再使他们挪移离开我所赐给他们列祖之地。』」

【王下二十一9】「他们却不听从。玛拿西引诱他们行恶,比耶和华在以色列人面前所灭的列国更甚。」

  • 「天上的万象」(5节)指亚述人所拜的星象。玛拿西不但恢复了迦南地原有的偶像,还引进亚述的偶像。
  • 「使他的儿子经火」(6节),指把儿子焚烧献给偶像为祭。在犹大诸王中,只有亚哈斯和玛拿西悖逆到这样可怕的地步(十六3;二十一6)。
  • 玛拿西十二岁登基,可能先与父亲希西家共同执政十年,希西家死后独立执政四十五年。玛拿西独立执政的四十五年(主前687-643年),正是亚述最强盛的时期。亚述王以撒哈顿(Esarhaddon,主前681-669年在位)和亚斯那巴(Ashurbanipal,主前668-627年)的势力远达上埃及。在玛拿西执政期间,犹大国沦为亚述的藩属国。亚述的棱形石碑记载,犹大王玛拿西是亚述王以撒哈顿的22个忠实附庸之一,并追随亚述王亚斯那巴对抗埃及法老「特哈加」(十九9)
  • 表面上,是玛拿西引诱百姓行恶。实际上,百姓本来就「不听从」(9节)神的话,「玛拿西引诱他们行恶」(9节),只不过是把人肉体里的「恶念」引诱出来变成了「恶行」。
  • 「比耶和华在以色列人面前所灭的列国更甚」(9节),指悖逆的百姓比外邦人更加热衷敬拜外邦的偶像。许多外邦人对自己的偶像已经失望,而悖逆的百姓却对偶像充满了憧憬,结果「行恶」更甚。这个讽刺的对比提醒我们,如果信徒对世界的经历不深,一旦得着机会「行恶」,很可能比那些对偶像已经失望、对罪恶深有体会的世人「更甚」,甚至不觉得自己在「行恶」。
  • 亚述帝国并不强迫藩属国改变宗教政策,但玛拿西的行为却与他父亲希西家背道而驰(十八3-5),重蹈祖父亚哈斯的覆辙(十六3、13),无视北国灭亡的教训(十七7-23),成为犹大诸王中最悖逆的一个王。但玛拿西在位的时间却长达「五十五年」(1节),是南、北国诸王中最长的。这不是神的祝福,而是要让百姓在神的审判(11-15节)面前无可推诿。过去,神在玛土撒拉的时代给了地上的人九百六十九年悔改的时间(创五25-26),好叫他们在大洪水的审判面前无可推诿;现在,神也在玛拿西的时代给了百姓五十五年回转的时间,好叫他们在被掳巴比伦的时候无可推诿。
上图:亚述王以撒哈顿(Esarhaddon,主前681-669年在位)的棱形石碑,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碑文记录了犹大王玛拿西是亚述忠实的附庸。

上图:亚述王以撒哈顿(Esarhaddon,主前681-669年在位)的棱形石碑,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碑文记录了犹大王玛拿西是亚述忠实的附庸。

【王下二十一10】「耶和华借祂仆人众先知说:」

【王下二十一11】「 『因犹大王玛拿西行这些可憎的恶事比先前亚摩利人所行的更甚,使犹大人拜他的偶像,陷在罪里;」

【王下二十一12】「所以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我必降祸与耶路撒冷和犹大,叫一切听见的人无不耳鸣。」

【王下二十一13】「我必用量撒马利亚的准绳和亚哈家的线铊拉在耶路撒冷上,必擦净耶路撒冷,如人擦盘,将盘倒扣。」

【王下二十一14】「我必弃掉所余剩的子民(原文是产业),把他们交在仇敌手中,使他们成为一切仇敌掳掠之物;」

【王下二十一15】「是因他们自从列祖出埃及直到如今,常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惹动我的怒气。』」

  • 「降祸与耶路撒冷和犹大,叫一切听见的人无不耳鸣」(12节),指主前586年耶路撒冷沦陷,百姓被掳巴比伦。神曾经差派先知耶利米向犹大君王和百姓宣告:「我必使灾祸临到这地方,凡听见的人都必耳鸣的预言相呼应」(耶十九3)。
  • 「用量撒马利亚的准绳和亚哈家的线铊拉在耶路撒冷上」(13节),意思是神用怎样的标准审判北国以色列,也将用同样的标准审判南国犹大。
  • 「擦盘,将盘倒扣」,比喻应许之地的百姓将被驱逐出境(耶五十一34)。
  • 「余剩的子民」(14节)指南国犹大,因为北国以色列已经被亚述掳去。
  • 「自从列祖出埃及直到如今」(15节),表明百姓从一开始就不肯顺服。
  • 10-15节是神借着众先知向南国犹大发出的警告,但「耶和华警戒玛拿西和他的百姓,他们却是不听。 所以耶和华使亚述王的将帅来攻击他们,用铙钩钩住玛拿西,用铜链锁住他,带到巴比伦去」 (代下三十三10-11)。
  • 神从埃及选召以色列人「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十九6),是要在地上作祂的见证;不但见证神的慈爱、怜悯,也见证神的公义、圣洁。因此,百姓顺服的时候,神就用祝福来维持见证;百姓悖逆的时候,神就用管教来维持见证。现在神用「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罗二4)来等待悖逆的玛拿西,并不是为了包容罪恶,而是要用祂的恩慈领人悔改(罗二4;代下三十三12-16)。「神是轻慢不得的」(加六7),当神的百姓任着自己刚硬不悔改的心(代下三十三17),「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神震怒,显祂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罗二4),神就会「用人的杖责打他,用人的鞭责罚他」(撒下七14)。今天,我们传福音如果只传「神就是爱」(约壹四16),却不传「我们的神乃是烈火」(来十二29),就是「勾引一个人入教,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太二十三15)了。

【王下二十一16】「玛拿西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使犹大人陷在罪里,又流许多无辜人的血,充满了耶路撒冷,从这边直到那边。」

【王下二十一17】「玛拿西其余的事,凡他所行的和他所犯的罪都写在犹大列王记上。」

【王下二十一18】「玛拿西与他列祖同睡,葬在自己宫院乌撒的园内;他儿子亚们接续他作王。」

  • 玛拿西杀害了许多先知。犹太传统认为,先知以赛亚就是被玛拿西下令锯死的(《塔木德 Talmud》Yevamot 49b)。
  • 罪大恶极的玛拿西因着神的鞭打,被掳到巴比伦,此后认罪悔改,「归回耶路撒冷,仍坐国位」(代下三十三12-16)。但玛拿西虽然悔改了,「百姓却仍在邱坛上献祭」(代下三十三17)。正如玛拿西需要经历被掳巴比伦才能悔改,百姓也需要经历被掳巴比伦才能归正」(赛一27)。而新约的信徒只有「与基督同死」(提后二11),才能「与祂同活」(提后二11)。
上图:亚述王亚斯那巴(Ashurbanipal,主前668-627年)的棱形石碑,现存于卢浮宫。碑文也记录了玛拿西是亚述忠实的附庸。

上图:亚述王亚斯那巴(Ashurbanipal,主前668-627年)的棱形石碑,现存于卢浮宫。碑文也记录了玛拿西是亚述忠实的附庸。

【王下二十一19】「亚们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二岁,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年。他母亲名叫米舒利密,是约提巴人哈鲁斯的女儿。」

【王下二十一20】「亚们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与他父亲玛拿西所行的一样;」

【王下二十一21】「行他父亲一切所行的,敬奉他父亲所敬奉的偶像,」

【王下二十一22】「离弃耶和华——他列祖的神,不遵行耶和华的道。」

【王下二十一23】「亚们王的臣仆背叛他,在宫里杀了他。」

【王下二十一24】「但国民杀了那些背叛亚们王的人,立他儿子约西亚接续他作王。」

【王下二十一25】「亚们其余所行的事都写在犹大列王记上。」

【王下二十一26】「亚们葬在乌撒的园内自己的坟墓里。他儿子约西亚接续他作王。」

  • 玛拿西晚年认罪悔改,除掉了外邦的偶像和祭坛(代下三十三15),但他的儿子「亚们」(19节)却只学父亲的坏样(代下三十三22)、不学父亲的好样(代下三十三23),又恢复了偶像敬拜(21节)。
  • 「亚们王的臣仆背叛他,在宫里杀了他」(23节),可能因为朝中发生亲亚述和亲埃及的党派之争,亚们被亲埃及的一派所杀。虽然亚们和约阿施(23节;十二20)这两位犹大王都是被臣仆所杀,但南国却没有像北国那样发生纂位,百姓继续拥立大卫的子孙作王(24节;十二21)。这都是神在背后的管理,因为神负责实现大卫之约,「照祂所应许大卫的话,永远赐灯光与他的子孙」(八19)。
  • 神允许玛拿西父子倒行逆施,暴露了亚当后裔「全然败坏」(申三十一29)的光景:
    1. 跟着属灵的希西家复兴的百姓,也跟着悖逆的玛拿西学坏,却不肯跟着悔改的玛拿西学好(代下三十三17)。这表明,百姓「行」(9节)不是别人教的,而是人里面恶行」(诗一百三十九24)的暴露,所以堕落容易归正难。因此,一个人属灵、敬虔,并不表明他没有全然败坏,只是还没有机会暴露肉体的本相。信徒若真正认识了自己的全然败坏,就不敢自以为义,而会更多地以公义、圣洁来鉴察自己,用慈爱、怜悯去对待别人。
    2. 玛拿西的悔改并没有带动百姓的属灵复兴(代下三十三17),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能改变;而约沙法「你我不分彼此」(三7;王上二十二4)的大爱无疆,也没能改变亚哈和约兰。信徒的爱心、见证、教导、榜样,也不能让所有的人都「悔改归正」(徒三19),唯有「预定得永生的人」(徒十三48)才能相信。因此,传福音的人都应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要用「属灵的功利心」来代替爱人如己」(太二十二39),因为「栽种的,算不得什么,浇灌的,也算不得什么;只在那叫他生长的神」(林前三7)。